【地評線】東湖評論:釋放人才活力,激活全面深化改革“一池春水”
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二十四次會議,強調要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確定人才培養規模,優化結構佈局,在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一系列保護支援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不可謂不大,部分行業領軍企業已經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進入社會主義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正處於深水區、攻堅期,我國經濟發展諸多領域面臨“老屋已拆,新屋未建”的新情況,急需一大批勇於作為、開拓創新的青年人才作為時代先鋒負芒披葦、入海望潮,肩負起黨和人員偉大事業發展的歷史重任,為鞏固拓展改革成果、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更好服務國家工作大局注入源源不斷的原創動力。
築巢引鳳,打造引才“虹吸地”。應當看到,在當前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下,鄉村振興、科技發展、企業轉型升級等各領域,都需要專家人才“開處方”“指路子”“想點子”。面對人才資源匱乏的瓶頸,必須堅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拓寬引才渠道,放開放寬人才引進條件,轉變唯學歷論的選才思維,著力破除人才建設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不斷打破人才回引瓶頸壁壘,以人力資源拓展產業革命成果發展新疆域,實現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推動區域間、城鄉間、行業間經濟高品質發展。同時,要強化保障,解決人才後顧之憂。想讓“鳳凰”留得住,就必須加大對人才的關心關愛力度,用愛留人。要健全人才服務保障機制,構築起涵蓋工資、醫療、住房、教育、保險、養老等各方面的後勤保障網路,切實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為人才“幹事創業”提供良好環境,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因材施教,搭建育才“練兵場”。步入新時代,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及綜合國力提升。一方面要加快建設高品質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為從事原創研究的科研主體提供支援和保障,使其能夠在寬鬆的環境中潛心解決“從0到1”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大力提升科研人員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打造培育頂尖科技人才的沃土。另一方面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人才深懷愛黨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支援和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闖創新“無人區”,以“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接續科研攻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來發展基礎科學研究工作,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知人善任,繪好用才的“百駿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經擁有了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面對日益龐大的人才隊伍,用好人才,人盡其才是關鍵。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品質、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倡導人才緊緊圍繞事關國家安全、產業核心競爭力、民生改善的重大戰略任務,在集聚創新要素、深化創新協同、促進成果轉化、優化創新生態上下功夫,為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當好服務科研成果轉化的“店小二”。要釋放人才創業活力,努力為人才施展才華、創新創業搭建平臺,在用人機制上要勇於創新,打破“一引一聘一輩子”的用人現狀,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任用機制,切實樹立良好的用才“風向標”,真正達到“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的效果。
當今,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敢不敢啃下“硬骨頭”、願不願接手“燙山芋”,事關黨和人民偉大事業的興衰。始終堅持以人才為本的改革導向,充分釋放人才活力,激活全面深化改革“一池春水”,相信改革工作一定會蹄疾步穩、縱深推進,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必將煥發新氣象、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