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飼料原料供應安全 加大調控保供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地緣衝突加劇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玉米、大豆、大麥、高粱、麩皮等飼料原料價格整體上漲,給畜牧養殖帶來較大壓力,也給國內市場保供穩價帶來挑戰。全力做好飼料糧保供穩價工作,是實現“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目標的重要保障。
原料價格高企
今年春節後豆粕、玉米等飼料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出乎不少人預料。每年二三月份原本是國內飼料消費淡季,然而,受南美乾旱、地區衝突等因素影響,今年春節過後豆粕、玉米等價格跳漲,大麥、高粱、麩皮等價格也均有不同程度上漲。
上游豆粕、玉米等飼料原料價格節節攀升,推升飼料企業生產成本,導致飼料行業利潤空間收窄,國內飼料企業紛紛提價應對原料價格上漲。實際上,自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糧價持續攀升,在上游原料價格上漲和下游養殖需求的刺激下,國內飼料價格一直持續上漲。
“飼料價格上漲大幅抬高養殖成本,進一步壓縮養殖利潤空間,影響養殖戶積極性。”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軍說。近兩年養殖產能激增,生豬市場從供不應求轉向供過於求。在豬價持續低位運作情況下,飼料價格上漲帶動養殖成本提高,加劇了生豬行業虧損。
目前情況看,提高飼料價格對提振飼料企業業績的作用有限。如果價格上漲勢頭短期內得不到控制,飼料行業或將面臨重新洗牌。一位飼料企業採購部負責人表示,小型飼料加工企業原料庫存少,規避風險手段差,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而大型飼料企業庫存充足、產業鏈完整,不僅能夠部分消化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還能熟練運用期貨、期權、基差等衍生品市場工具對衝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
供需持續偏緊
當前飼料原料價格上漲是各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但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當前我國飼料原料供需仍處於偏緊狀態,進口依存度提升,導致價格持續走高。”李軍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生豬出欄6.71億頭,同比增加27.4%。在需求刺激下,國內企業擴大進口緩解國內供給壓力。根據海關數據,去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超過1.6億噸,其中,玉米、高粱和大麥累計進口5025萬噸,較2020年的2419萬噸大幅增長,大豆、玉米、大麥、高粱等飼料原料進口量佔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89.2%,小麥和碎米進口增加部分也用於飼料原料。
玉米是飼料消費主力軍,用於飼料原料的玉米佔玉米總消費量60%左右。去年,我國玉米呈現產量和進口量雙增的局面。目前我國玉米庫存同比增長近10%,政策性庫存進一步充實,企業商品庫存增加較多,市場調控和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豆粕是飼料蛋白的主要來源。我國大豆自給率較低,產需缺口較大。國產大豆主要滿足食用、豆製品加工等需求,進口大豆主要滿足蛋白粕和植物油需求。去年我國大豆供需呈現國內產量和進口量雙降態勢。“大豆進口量下降,一方面因為進口大豆價格高企,國內壓榨企業利潤下降,採購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則是部分飼料小麥的替代遏制了豆粕需求增長。”李軍說。
此外,小麥對玉米也有一定替代作用,品質較差小麥也用於飼料,但總體消費規模不大。今年以來,隨著小麥價格總體抬升,小麥的飼用替代需求可能有所下降。
加大調控保供
當前我國糧食供需形勢總體較好,糧食供應充足,價格總體穩定,但飼料糧短缺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大軟肋。國家糧油資訊中心高級經濟師諶琴認為,我國糧食進口“體量增大、來源集中”,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聯動緊密,國際市場波動極易對國內市場形成衝擊,必須堅持底線思維、樹牢風險意識,從供給側需求側雙向發力,多措並舉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首先,要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努力提高國內生產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國內飼料原料供給潛力。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今年我國實施“穩玉米、擴大豆”的政策,提高飼料原料自給率。
其次,合理利用國際資源,提高糧食進口風險管控能力。要持續增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加強多雙邊合作,實施糧食進口多元化戰略,適時適度進口糧食。
再次,做好飼料糧價格宏觀調控。有關部門已啟動政策性稻穀和小麥投放,並於近期決定啟動政策性大豆拍賣,這將促進飼料原料市場平穩運作。同時,要強化糧食市場監測預警,特別要密切關注國際市場價格劇烈變動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保持市場監管高壓態勢,持續開展各類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投機炒作、囤積居奇、串通漲價等違法違規行為。
此外,還要加強需求側管理,引導合理消費。加強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各環節節糧減損。鼓勵養殖企業提高科技水準,改進飼料配方,提高玉米等飼料原料轉化利用率,推動飼料配方結構趨向多元化。(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