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家植物園來了!在這裡能做啥?

2022-04-24 09:30: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國家植物園來了!在這裡能做啥?

  既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也是普通人的科普遊學“打卡地”

  本報記者 王偉偉

  《工人日報》(2022年04月24日 02版)

  閱讀提示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未來,國家植物園將以開展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為主,成為兼具科學傳播、園林園藝展示和生態休閒等功能的綜合性場所。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的消息在網路刷屏,不少市民和遊客來到國家植物園“打卡”拍照。

  國家植物園是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經過擴容增效有機整合而成,總規劃面積近600公頃。未來,國家植物園將以開展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為主,成為兼具科學傳播、園林園藝展示和生態休閒等功能的綜合性場所。

  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

  “現在小孩整天就盯著螢幕看,來植物園不光可以放鬆心情,還可以幫孩子增長見識,是賞花識草的好去處。”68歲的張先生從小在北京長大,聽說國家植物園揭牌的消息後,就和老伴一起帶著小孫子來這兒“看熱鬧”。他還特意在大門口拍了一張照片和之前的“北京植物園”做對比。

  哪兒拍照最好看?不同植物的最佳觀賞期是什麼時間?哪些園區是必看點……和張先生一樣,說起植物園的過往,許多北京市民都如數家珍。早在1956年國務院就批復設立了北京植物園,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北京植物園收集各類植物1.5萬餘種,其中遷地保護水杉、珙桐等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

  國家林草局表示,此次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是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部門以統籌謀劃、科學佈局、保護優先、分步實施的總思路,“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

  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副司長周志華說,啟動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意義重大:一是各國家植物園分工合作、資源共用,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全面提升我國宏觀植物學研究水準;二是實現植物在多地遷地保護,有利於降低因區域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及突發狀況造成的植物物種的滅絕風險,提高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國家保存重要的戰略資源;三是有利於引領示範全國植物園科學發展,提升我國植物園建設水準;四是結合區域特色優勢,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瀕危植物,可使國家植物園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

  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不僅是眾多科研人員和植物學愛好者的心願,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時間回到2021年10月12日。當日,在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宣佈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同一天,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名單也正式公佈。

  周志華表示,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建設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植物園體系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機互補,將形成我國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國家植物園(北園)執行主任賀然表示,在首都設立國家植物園,是世界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同時也彌補了我國缺少國家植物園的空白。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汪小全表示,國家植物園具備全國領先的科研實力和植物遷地保護水準,代表著我國植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準。

  科普遊學“打卡地”

  植物園通常被稱為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據國家植物園科普館館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委員王康介紹,這裡計劃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性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佔世界植物種類的10%。還計劃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份,覆蓋中國100%的科、95%的屬。

  據介紹,未來的國家植物園將面向植物科學前沿以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生物資源安全等重大需求,在植物多樣性的形成機理、脆弱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模式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並在創新生物多樣性監測、植被重構與生態恢復、智慧植物工廠等核心技術發展發明取得重要成果。

  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主任趙洪濤常年致力於自然科學的科普工作,他認為,國家植物園體系的建設對於植物學的科普、強化人們對遷地保護的認識、提高人們對植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於我們做老師的來說,很期待這一刻的到來。”來自北京的高中生物老師甄兆敏說,青少年在國家植物園不光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標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實地感受植物學研究的魅力。在甄兆敏看來,國家植物園將會成為眾多生物老師的第二課堂,也會成為不少外地學子來京遊學參觀的重要“打卡地”。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