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刻認識和大力發揚北京冬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2-04-28 22:1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進偉大的事業。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彰顯,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舉辦的重大標誌性活動。7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有關部門、各省區市團結協作、攻堅克難,北京攜手張家口作為主辦城市盡銳出戰、全力投入,共創出一場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盛會,讓各國人民看到了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廣大參與者珍惜偉大時代賦予的機遇,在冬奧申辦、籌辦、舉辦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北京冬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彰顯,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北京冬奧精神是偉大實踐孕育的精神標識

  精神是實踐的產物,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北京冬奧精神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參與者用辛勤付出、堅強毅力、巨大勇氣培育出來的精神成果。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件大事,是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掌舵領航,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2017年以來5次深入賽區實地考察,4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聽取工作彙報,明確“綠色、共用、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和“精彩、非凡、卓越”的辦奧目標,並在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特別是疫情影響的基礎上,作出“順利舉辦即成功”的科學判斷,提出“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為做好相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成功實踐培育了北京冬奧精神。

  7年來,北京冬奧組委同北京市、河北省、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殘聯緊密合作,廣大冬奧建設者、工作者、志願者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滿懷為國爭光的壯志,在各自崗位上真誠奉獻、默默耕耘,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出色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在奮鬥中創造了北京冬奧精神。北京作為全世界唯一的“雙奧之城”,肩負起這份特殊榮耀和神聖職責,以最好狀態履行主辦城市責任,一以貫之落實四個辦奧理念和三項辦賽要求,在場館建設、閉環管理、開閉幕式、場館運作和競賽組織、媒體服務、城市運作保障等多方面取得佳績。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從嚴謹組織比賽事務的辦賽人員到認真築起安全屏障的醫療防疫人員,從打造出世界一流工程的建設者到拼搏在冬奧賽場上的運動員,廣大參與者珍惜偉大時代賦予的重大機遇,用實際行動展現中國風采、創造北京冬奧精神。

  時代是思想之母,任何一種催人奮進、引人向上的偉大精神,都是順應時代需求而產生的。北京冬奧精神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離不開黨領導人民在新時代開展的偉大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北京冬奧精神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是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新時代的時代特徵相結合,在冬奧申辦、籌辦、舉辦的過程中展現的精神氣象。

  北京冬奧精神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深邃價值意蘊

  精神是理想信念的融匯凝聚,也是價值理念的集中體現。北京冬奧精神是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成功實踐中孕育出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具有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科學內涵,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深邃的價值意蘊。

  胸懷大局,彰顯了心繫祖國、志存高遠的使命感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認識和堅定維護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政權安全大局、全黨全國團結大局,自覺在大局下想問題、做工作。”冬奧賽場上,中國體育健兒不畏強手、奮勇爭先,以“可以為國家付出一切”的擔當展現胸懷大局的風範。廣大建設者、工作者、志願者牢記“國之大者”,堅持首善標準,深刻認識到“確保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如期安全順利舉辦,確保‘兩個奧運’同樣精彩”是中國人民向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在發展全局中找準坐標、把握主動,以為國爭光為己任,以為國建功為光榮,勇於承擔使命責任,為了祖國和人民團結一心、奮力拼搏。

  自信開放,展現了雍容大度、開放包容的中國氣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籌辦舉辦冬奧會、冬殘奧會,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與信心底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決捍衛“兩個確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我們堅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遞深厚文化底蘊,以大道至簡彰顯悠久文明理念,以熱情好客展現中國人民的真誠友善,以文明交流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誼。

  迎難而上,詮釋了苦幹實幹、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只有實幹才能夢想成真。”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我們做到了閉環內陽性比例僅為0.45%的精準防控,為全球抗疫和舉辦國際重大活動提供了有益經驗;面對涵蓋數十個領域、分為數千項任務的工作清單,我們搭建起冬奧籌辦的四梁八柱、統籌起賽事運作的工作體系,為世界奉獻了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勝利舉辦,關鍵在於廣大參與者保持知重負重、直面挑戰的昂揚鬥志,百折不撓克服困難、戰勝風險,為了勝利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體現了執著專注、一絲不茍的優秀品質。在場館建設上,國家速滑館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制冰的冬奧速滑場館,能夠形成最完整、最均勻、最快速的冰,且碳排放趨近於零;在形象設計上,“雪遊龍”“雪如意”“冰墩墩”“雪容融”等鐫刻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印記,展現出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中國之美;在冬奧賽場上,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全項參賽,勇奪冬奧會9枚金牌、15枚獎牌和冬殘奧會18枚金牌、61枚獎牌,創造了我國參加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歷史最好成績……各方人員堅持最高標準、最嚴要求,精心規劃設計,精心雕琢打磨,精心磨合演練,不斷創造奇跡。

  共創未來,傳遞了協同聯動、緊密攜手的時代強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各國與其在190多條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條大船上,共同擁有更美好未來”。奧林匹克運動是現代社會特有的體育文化景觀,承載著人類對和平、團結、進步的美好追求。北京冬奧會是“更團結”進入奧林匹克格言後舉辦的首屆冬奧會,在“一起向未來”的主題口號下凝聚起團結向前、共克時艱的廣泛共識,將運動員和全世界緊緊團結在一起,向世界發出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熱情呼喚。

  北京冬奧精神為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北京冬奧精神生動展現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極大地增強了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回首過去,1908年《天津青年》雜誌的“奧運三問”言猶在耳。立足當下,全球首個“雙奧之城”的榮譽花落北京。無論是流下自豪淚水的護旗手,還是歡呼祖國萬歲的運動員;無論是堅信“一切付出與奉獻都值得”的工作人員,還是感慨“中國向世界展示中國強大了”的北京市民,一個又一個奮鬥者、奉獻者用實際行動創造了北京冬奧精神,煥發出新時代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

  北京冬奧精神凝聚起社會主義中國奮發前行的強大意志,彰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為實現民族復興注入新活力、激發新動能。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個必由之路”的重大論斷,指明瞭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向。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圓滿成功,鮮明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論斷,詮釋了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成功舉辦,讓世界看到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激勵全國人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北京冬奧精神表達出中國攜手世界共創未來的美好願望,為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推動全球團結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中國貢獻。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政治格局和經濟秩序發生深刻變化,加上疫情持續影響,國際社會更加希望化解分歧、團結向前、共同發展。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用奧林匹克精神將各國人民凝聚在一起,成為一場和平友誼的盛會、一場團結合作的盛會、一場鼓舞世界的盛會。如今,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形成一起向未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北京冬奧精神是黨領導人民在冬奧申辦、籌辦、舉辦過程中鍛造出的精神結晶,是實現民族復興道路上寶貴的精神財富。奮進新征程,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大力發揚北京冬奧精神,以更加堅定的自信、更加堅決的勇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執筆:何虎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8日 09 版)

[責任編輯:商林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