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新”潮涌大灣區

2022-06-16 16:2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沉睡多年的香港沙頭角區域開禁,澳門首個標準中藥廠建成,廣州出臺首部“元宇宙”扶持政策,深圳宣佈建設國際風投創投街區,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開始主纜施工,碳化矽晶片製造項目啟動……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近期的一系列“上新”之作。在國際媒體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報道中,“新(new)”是最頻繁出現的關鍵詞。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三週年,盤點三年來大灣區的發展,源源不斷的“上新”是最生動的寫照。

  一款產品從圖紙設計到製成模具需要多久?同等工藝參數下,矽谷的耗時是兩周,粵港澳大灣區的答案是1天。圖紙設計代表創新能力,模具製成顯示產業實力,高科技與高效率在大灣區完美銜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大灣區在100個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位。整個大灣區擁有50多家“獨角獸”企業,1.5萬家投資機構,數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前海的股權交易中心網站上,中小企業成長服務包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找政策”“找場地”“找人才”“法律支援”“商業模式企劃”。在大灣區創業的港澳青年們流行這樣的說法——“只要你有idea,大灣區分分鐘變現”。正是創新驅動的強勁動力,支撐著一個個“上新”項目陸續而來。

  15226億元人民幣,這是香港實時支付結算系統1天的成交量,“日進鬥金”已經不足以形容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豐厚紅利。“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港澳居民通過代理見證開立內地銀行個人賬戶超18萬戶,內地的移動支付應用場景進駐港澳,大灣區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務更加便利。標準引領融合走向深入,大灣區制定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涵蓋中醫藥、粵菜等23個領域70項標準。在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廣東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資金融通、標準貫通、人員流通,融合效應帶給大灣區更充沛的“上新”動能。

  大灣區的“上新”洋溢著青春活力。“鼓勵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這是香港70多個青年團體在行政長官選舉期間聯合提交的建議之一。參與大灣區建設,正成為越來越多港澳青年的自覺行動。前海的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的澳門青年創業谷、南沙新區的創享灣,這些地方都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大本營。在大灣區,要想為一個創新創業基地註冊一個有創意的名字實屬不易,已經登記在冊的產業孵化器就有1000多個。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政策落實落地,吸引了很多港澳青年報考。大灣區內地城市本身就是年輕人富集的城市,粵港澳三地又有著共同的方言民俗,青年之間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大灣區更美好的未來。

  “上新”,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的心氣在“上新”中激蕩,“一家親”的其樂融融在“上新”中昇華,新時代的復興盛景在“上新”中鋪展。我們有理由期待,大灣區在下一個三年將會更新更靚!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亮)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