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在印太拉“小圈子”只會搞亂亞洲

2022-06-20 17:43:00
來源:中國網 丨
字號

  羅天宇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琪 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5月20日-2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俄烏衝突膠著、中美關係加劇緊張的大背景下到訪韓國與日本,分別與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雙邊會談,深化美日、美韓安全及經貿合作。5月23日,拜登在日本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試圖重塑印太地區的經濟秩序,加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5月24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首腦會談在東京舉辦,拜登借此機會進一步強調作為“印太”國家的美國對該地區安全形勢的關切。

  與以往一樣,美國總喜歡給自己的自利行為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國自稱IPEF可以幫助所有國家的經濟實現更迅速、公平的增長。美國認為IPEF能解決數字經濟、清潔能源、供應鏈等一系列經濟問題。同時美國強調自身在印太地區安全上發揮的作用,認為無論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還是美英澳之間的“新安全夥伴關係”(AUKUS)均利於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俄烏衝突為由,美國不僅進一步勾連亞太安全與歐洲安全,還賦予自身“救世主”的形象。

  但從本質上來說,拜登的亞洲之行只是美國維持其霸權邏輯中的一環。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認為中國會“造成國際秩序最嚴重的長期挑戰”。因此,拜登政府希望借此機會在亞洲拉“小圈子”、搞“小同盟”,構建排除中國的地區秩序,達成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無論美國嘴上說得多好聽,我們都應“聽其言而觀其行”。美方在亞洲的呼籲與倡議均只是為自身利益服務。

  美國強調十幾個國家已簽署“印太經濟框架”,簽約國GDP總量佔全球GDP總量的40%。然而,IPEF並未回應印太地區國家最希冀實現的兩大訴求:進入更大的市場與得到更高數額的基礎設施投資。美國並未對市場準入提供優惠條款且對關稅未作出承諾。

  在美國政治高度極化的今天,拜登政府顯然更擔心自身在貿易方面的任何“讓利”均會引來美國國內的政治攻擊。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不過是美國口頭上的承諾,本質上是拉攏亞洲國家為美國站臺,打造出一呼百應的聲勢,對中國進行“經濟脅迫”。美國“口惠而實不至”,不願意出於互惠的立場考慮問題,只希望讓亞洲國家充當其炮灰。這種舉動,與其口口聲聲說的為了地區國家經濟更好地發展有巨大差距。美國一邊強調以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夥伴加強聯繫為榮,另一邊卻害怕這些重要的夥伴進入自己的市場,那麼,這些國家無疑要審慎考慮是否有必要與美國建立更密切的聯繫。

  總體而言,拜登這次亞洲之行的表態體現了兩大特徵。

  第一,雖然布林肯在5月26日的講話中提及美國並未試圖尋求“新冷戰”,但是拜登在亞洲的行為仍然是既有“冷戰思維”的延續。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不過是過去讓各國在美蘇之間選邊站隊的另一種體現。與其說拜登是在與亞洲國家進行經濟接觸,不如說他是在展示對華強硬態度,並希望達成對華“圍堵”之態勢。

  第二,從拜登“口惠而實不至”、屢屢開出空頭支票可以看出美國色厲內荏的虛弱本質。拜登在5月23日回答記者提問時針對臺海問題上的“失言”也延續了美國一直以來對煽風點火的“偏愛”。在無意也無能幫助地區國家發展之時,美國很可能選擇在敏感地區“挑起事端”並拉高臺海緊張局勢,通過實現遏制中國的長期目標。

  因此,拜登的亞洲之行並非如他所言是為了地區的長遠發展考慮,而是給亞洲帶來了潛在的危險。地區合作框架應當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增進地區國家間的互信與合作,不應該帶有明顯的排他性。同時,促進地區合作需要“實際行動”。中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並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真正為地區長遠發展所考慮的實際行動。中國希望美國不要在亞洲密謀分裂對抗,脅迫地區國家選邊站隊,更不要在該地區製造動蕩與混亂。

  當前,中國正在積極發展與亞洲國家之間的聯繫,在亞洲的發展中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正與東盟攜手打造更具開放性、前瞻性的新型夥伴關係。亞洲國家對此也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拜登亞洲行之後表態,認為讓亞洲國家被迫選邊站隊分成兩個陣營不會有好的結果。這說明美國搞得這套“經濟脫鉤、圍堵中國”戰略的本質早已被人看透,美國只在乎自身利益,為遏制中國不惜綁架盟友,搞亂亞洲。這與中國努力樹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形成鮮明對比。(責任編輯:安然 樂水 宇馨)

[責任編輯:徐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