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韓燕麗(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基地研究員)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戰略科學家是科學帥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關鍵少數’。當前,全球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複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戰略科學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出自古代兵書《三略》,相傳為漢初隱士黃石公所作,故又稱《黃石公三略》。該書分上略、中略、下略三部分,側重於把治國之道與用兵之法融合,從戰略上闡明治國強國的道理,從政治上探討用兵取勝的謀略。北宋時期,官方頒行的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將《三略》編入其中,對引導將帥深化兵法學習、傳承軍事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此後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所高度推崇。南宋著名目錄學家、藏書家晁公武稱《三略》“其書論用兵機權之妙,嚴明之決,明妙審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
春秋以前“因事設官”,君主和卿大夫均身兼文武兩項職責,“出則為將,入則為相”。隨著戰爭規模擴大、時間延長、武器升級,複雜的作戰指揮體系迫切需要實行將相分離,專職的“將帥”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到戰國時期各國都設立了武官之長的“將”,也就是“將軍”。秦漢之後,將帥理論走向成熟,對將帥的認知更加清楚。“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就是基於這個大背景下提出來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在戰爭中,統領軍隊、掌控形勢,是將帥的職責;擊敗敵人、取得勝利,是軍隊的使命。通過清晰闡述將帥在軍隊中的職責定位,為君主“將將”、將帥“將兵”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武經七書》匯集古代兵書之精華,反覆強調“將”的重要性,深刻闡明將帥的國之柱石作用。《孫子兵法》指出“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吳子兵法》言“得之國強,去之國亡”,將帥去留關乎國之存亡,與《六韜》提到的“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三略》講的“夫將者,國之命也”,異曲同工。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李靖也贊同《三略》中“得士者昌”的觀點。《尉繚子》以“提鼓揮桴”喻作戰指揮,說“存亡安危,在於桴端”,亦說“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司馬法》把將帥比作身體之軀幹,提到“將軍,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形象道出了將軍在軍隊中的重要作用。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名將往往在重要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關係著國家興衰,助推朝代更疊,影響歷史進程。為將之道,要在何處?《孫子兵法》提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被曹操概括為“五德”,並說“將宜五德備”。北宋梅堯臣在注《孫子兵法》時說:“智慧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謀伐交需要將帥智勇兼具,才能算無遺策、靈活“出奇”“用正”、把控戰爭態勢。伐兵攻城,則需要將帥在智勇基礎上,在信、仁、嚴上多下功夫,才可統軍帶兵、令行禁止、所向無敵。《三略》繼承了孫子這方面的看法,用“統軍”“持勢”一語概括了將帥的職責本分所在,精準點出了將帥在軍隊和戰爭中的定位。
戰略科學家,其重心在於“戰略”二字。回顧科技發展史,正是戰略科學家這些“關鍵少數”,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脈搏,及時攻克重大技術難關,影響了歷史發展進程,甚至在一些關鍵時刻引領國家乃至世界的前進趨勢。當前,我們正處在大科學時代背景下,戰略科學家“國之重器”的作用更加凸顯,“得一良將才,勝百連城璧”,必須及時把那些具備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科研一線、緊盯前沿領域、具備較強“跨界”組織能力和前瞻判斷能力的戰略科學家“苗子”識別出來,不斷提升戰略科學家“統”好科研團隊的組織力、“持”準發展態勢的前瞻力,加快形成更為科學、更具實力的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