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立秋不代表酷熱終結!大數據揭秘哪涼風漸至哪颱風青睞

2022-08-07 09:21:00
來源:中國天氣網
字號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8月7日)開始,我國進入立秋節氣,這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夏去秋來。對我國大部而言,立秋並不等於入秋,盛夏的暑熱還沒褪去,秋意也並未登場。中國天氣網梳理氣象大數據發現立秋還是颱風活躍的時段,特別推出常年立秋期間颱風“打卡地”排行榜,看看哪颱風最活躍。

  立秋不等於入秋 北方涼風漸至南方高溫仍盛

  立秋分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此時節,人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涼風至”。宋代詩人劉翰在《立秋》中就寫道“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形象表達了立秋天氣轉涼的特點。

  中國天氣網通過盤點1991年至2020年氣象大數據發現,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全國平均氣溫開始從逐步升高轉為下降。從我國常年夏秋季各節氣平均氣溫演變圖上可以看到,立夏到大暑氣溫一路升高,大暑達到頂峰,大暑達到頂峰,立秋時節的全國平均氣溫迅速從大暑的22.4℃降到21.2℃,跌到夏至前的水準,之後,全國大部日漸涼爽。

  不過,立秋並不等於入秋,立秋是揪著三伏尾巴到來的節氣,暑氣仍存。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張娟介紹,常年立秋期間,僅有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開啟夏秋轉換,其他大部地區還處在夏季,尤其是南方地區高溫仍盛。統計顯示,江南、華南以及川渝地區常年立秋期間高溫日數在4天以上,重慶、江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地的部分地區可達7天以上。

  立秋“風”不止 颱風偏愛“打卡”廣東臺灣等地

  立秋節氣所在的8月,也是一年中颱風活躍的時節。中國天氣網盤點了1949年至2021年的颱風數據發現,颱風登陸我國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小暑到白露節氣,其中小暑最多,達60個,立秋以59個屈居第二。

  從登陸區域看,過去73年間在立秋節氣登陸我國的颱風中,19個在廣東“上岸”,12個登陸浙江,登陸臺灣和海南的也分別有10個和9個,這四省佔比高達84.7%。

  張娟介紹,立秋時節登陸的颱風不僅多,而且強度不弱,五成以上為颱風及以上級別。例如2000年第10號颱風“碧利斯”、2006年第8號颱風“桑美”、2019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都是在立秋期間以超強颱風級別登陸了我國。提醒華南、東南沿海居民,立秋時節切莫大意,注意做好防颱風工作。

  立秋節氣習俗多 注意科學“咬秋”“貼秋膘”

  立秋不僅是重要的節氣,還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民間有“貼秋膘”、“咬秋”、曬秋等習俗。

  古時候,人們會在立秋日稱量體重,將體重與立夏時進行對比,那時人們的日子並不富裕,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飯不思,經歷“苦夏”的人們大多會變瘦,於是就有了“貼秋膘”一說。在立秋時,人們會吃燉肉、烤肉、紅燒肉來“以肉貼膘”。

  在我國不少地方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在立秋日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還寓意啃去暑氣。

  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地有“曬秋”的習俗,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挂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也表達了豐收的喜悅。

  中國天氣網提醒大家,立秋時節氣溫仍然較高,食品極易腐敗變質,在“咬秋”和“貼秋膘”時注意選擇新鮮的食物,同時多吃生津滋潤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保護腸粘膜和腸道功能。(策劃/張慧 設計/劉紅欣 數據支援/張娟 蔣森偉)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