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新模式能否解決老問題?

2023-09-19 09:5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聚焦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

  一直以來,產教融合都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辦學模式之一。而最近,這一職教領域的老話題遇到了新風向——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日前在江蘇常州舉辦。首批成員單位覆蓋22個省份,包括9所普通高校、34所職業院校、中國中車及其49家所屬製造類子公司,5個產業集聚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支援單位參與。

  這是教育部支援建設的首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這標誌著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一體兩翼’總體佈局全面鋪開。”教育部副部長吳岩在成立大會上表示。

  去年年底,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五重點”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其中,“一體”即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兩翼”即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作為“兩翼”中的“關鍵一翼”,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在發展建設過程中,還應重點關注哪些新挑戰?

  更新模式 強調行業企業主體地位

  成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原因幾何?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宗誠看來,共同體由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組織,以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為紐帶,通過實體化運作,實現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產業經濟高品質發展等目標。“根據世界多國的發展經驗,當經濟發展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時,科技發展需要更多專門型人才,此時,推動優質資源整合共用便會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理性選擇。”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總督學池雲霞表示,職業教育集團模式運作30餘年,目前全國已組建各類職業教育集團1500多個,涵蓋了企業、學校、行業、科研機構在內的4.5萬餘家成員單位。實踐表明,職教集團雖推動了職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但“和而不深”的情況並未得到有效破解,根本原因在於,職教集團實際是學校牽頭,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並不高,實體化運作困難重重。

  “因此,要進一步更新產教融合模式,更加強調行業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主體地位,面向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聯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施各類技術培訓、開展聯合技術攻關,為行業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撐。”池雲霞說。

  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有什麼鮮明特點?

  “首先,相比市域產教聯合體,它的跨區域性更強。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單位就覆蓋了全國22個省份。”池雲霞分析,“這一共同體的關鍵點是‘行業’,跨區域屬性為其在全國範圍內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了便利,如‘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依託的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業鏈長、上下游重點企業多,通過共同體建設,聯合產業鏈相關重點企業,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專業協同攻關,將產出一批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成果,促進行業高品質發展。”

  “相比以往,融合內容更廣了。”常州資訊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所研究員周海英錶示,此類共同體不僅覆蓋了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實習實訓,以及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學歷繼續教育,還賦予了“隨企出海”、思政育人等新功能。

  關注新問題 力避“貌合神離”“項目爛尾”

  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新問題、新挑戰?

  “首先是利益分配不明可能導致合作缺乏活力。”宗誠認為,共同體包含多方主體,可能涉及各方利益分配問題,因此需要協調利益關係,明確責任和權利,以確保合作能夠長期持續。“要解決好政、行、企、校多元投入之下的產權歸屬認定,只有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才能保證更多共同體實現實體化運作。”周海英補充。

  “也要關注組織管理問題。”宗誠提醒,共同體由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參與,若僅是鬆散型合作,沒有行政賦權,又沒有專門經費投入,其應有的合作協調和指導作用將會被淡化,相關職能的執行效果便難以達到預期。

  這一問題也被池雲霞提及。她進一步分析,共同體成員單位本身有其管理部門和權責限制,共同體的成立、運作要注意與成員單位已有治理結構之間的統籌協調,避免因多重管理而造成運作效率低下、績效數據失真等問題。

  “相關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一些龍頭企業、骨幹企業、頭部企業,有可能受社會形象提升等多方面利益驅使,在對共同體建立初衷了解不深的情況下,跟風牽頭成立或參與成立共同體。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因部分企業對政策理解不到位,對共同體要求的匯聚產教資源、服務高效對接、支撐行業發展的目標任務理解不深不全,出現‘項目爛尾’情況,造成較大資源浪費。”池雲霞指出,有些龍頭企業體量大、實力強,可能會以其分支企業牽頭成立若干領域的共同體,但因其業務不夠聚焦,工作精力難免分散。一些學校為了爭取政策中的“重大績效獎勵”,可能會“削尖腦袋”參與多個共同體,進而擠佔資源、分散精力,甚至影響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

  建立新機制 助推共同體落地

  如何助推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順利落地?

  “建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協調機制。”宗誠建議:“政府統籌資源配置,協調多方利益,為共同體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制定行業發展規劃,以及專業人才分類標準、崗位資格標準,提供動態的行業崗位需求資訊,促進專業佈局與當地產業結構緊密對接,提高人才培養對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企業則需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參與學校專業規劃、人才培養規格確定、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等。科研機構可構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與服務,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等。學校服務企業用工、培訓、產品研發等項目,促進人才合育、資金合股、教學合作、研發合創、產業合建的校企合作,使學校、企業成為育人共同主體。”

  “組建專班推動共同體落地。”池雲霞呼籲,行業龍頭企業、高水準高校和職業院校三家牽頭單位各自組建穩定的工作團隊,由專人負責共同體組建的前期聯絡、資料準備、建設溝通等,暢通牽頭單位之間、牽頭單位與成員單位之間的協作渠道,依據章程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技術培訓、技術創新等活動,按照關鍵時間節點,開展自查自檢,採集任務建設情況。

  宗誠則認為,建立合理的產教聯合組織結構很有必要。應成立由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理事會,負責統籌、協調和管理,有效推動各主體深度參與職校專業規劃、人才培養規格確定、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共商培養方案、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使共同體由鬆散型合作向緊密型聯合轉變。

  “另外,還應聚焦主責主業,關注重點監測指標。”池雲霞表示,龍頭企業和牽頭學校應集中精力深耕優勢行業或專業領域,匯聚有效資源支援共同體做大做強,依託產教供需對接機制、人才培養品質提升、協同開展技術攻關等方面建設任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面臨的人才匹配問題和生產性、技術性難題。同時,重點關注協同創新能力和支援保障等監測指標,“這些指標既能反映各類牽頭主體培養人才、崗位培訓、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等實際情況,還可反映各類成員單位在共同體建設中資源投入和專項支援政策等方面的落實程度”。(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本報通訊員 聶一丹)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