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東西部協作成功的密碼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東西部協作”又被稱為“東西部扶貧協作”。20多年來,獨具中國智慧的東西部協作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結合的方式,破解了經濟學中“零和博弈”“囚徒困境”等經典難題,形成了諸如閔寧模式、滬滇模式、京蒙模式等成功典型。那麼,東西部協作為何可以成功?
道中華:東西部協作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初衷是什麼?
丁忠毅: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國土空間。因歷史因素、地理區位、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的差異,不同國土空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呈現出不均衡態勢。
對於超大規模國家來說,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其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何看待、解決這一普遍難題,則因各國的政治文化理唸有所差異。
馬克思主義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
1996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拉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序幕。
道中華:東西部協作戰略覆蓋了哪些省份,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協作?
丁忠毅:東西部協作的結對關係一共經歷了3次調整,每次結對關係調整後的覆蓋省份有所差異,出臺的具體舉措也各有側重。
1996年7月,東西部扶貧協作啟動時,涵蓋東部地區9個省(市)、4個計劃單列市,西部地區10個省(自治區)。
▲1996年,東西扶貧協作結對關係。(圖片來源:人民網)
這一階段的主要舉措包括:為貧困地區引進技術和資金;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組織發達地區的高效益企業帶動生產;開展勞務協作;動員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等。
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在東西部扶貧協作20週年之際,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結對關係進行優化調整,明確了東部9個省(直轄市)結對幫扶西部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東部13個城市結對幫扶西部20個市(州)。
▲201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係。(圖片來源:人民網)
這一階段的主要舉措包括:產業協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援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同時,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對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考核,既考核支援方,也考核受援方。強有力的監督考核進一步壓實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政治責任,為提高扶貧協作質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黨中央將“東西部扶貧協作”升級為“東西部協作”。2021年出臺的《關於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機制的意見》,再次對協作關係進行調整,涵蓋東部8個省(市)和西部地區10個省(自治區)。
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在於做好由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產業協作、勞務協作和消費協作,加大幫扶力度並創新協作方式,致力於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協作體系。
20多年來,東西部協作的結對關係和工作舉措根據不同階段的工作重心進行靈活調整,逐漸形成由點到面、雙向互動的協作網路,涵蓋人才交流、資金支援、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消費協作、攜手奔小康等多維度的協作內容,創造了“組團式”幫扶等有效幫扶方式,形成多主體、多領域、多層次的協作幫扶機制。
道中華:20多年來,東西部協作是否產生了一些成功案例?能否介紹一下。
丁忠毅:閩寧模式、滬滇模式、京蒙模式、粵桂模式、浙川模式等,均是東西部協作的成功案例。其中,尤以閩寧模式最為典型。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地理位置偏遠、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199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啟動後,時任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建議將生存條件惡劣的貧困群眾搬遷至經濟、自然開發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成立移民示範區,該區也因此被命名為“閩寧村”,即當今“閩寧鎮”的前身。“閩”即福建,“寧”即寧夏。
2021年初播出的電視劇《山海情》,就是以閩寧鎮的故事為背景,生動再現了當年移民搬遷的艱辛過程及其顯著成效。1998年,時任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的林佔熺,帶領科研團隊在閩寧村建立菌草技術扶貧示範基地,參與示範的農戶均獲得成功,產品遠銷上海、廣州等地。菌草業逐漸成為寧夏扶貧開發工程的重要產業,許多貧困家庭因此實現脫貧致富。
道中華: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一協作模式中,東西部間的態勢逐漸由傾斜趨向於平衡,這是如何做到的?
丁忠毅:其一,我國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青藏高原地區擁有豐富的太陽能和水能資源,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省區的風能資源豐富,西部省區的煤炭、天然氣、鎳、鈾等礦產資源儲藏量超過全國總儲量的70%。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西部地區不僅在水能、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同時還擁有豐富的碳匯資源(指吸納二氧化碳,並將二氧化碳固化匯集的資源)。
其二,我國西部地區自然風光獨特,還是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廣西、貴州、西藏、新疆等地都是國內旅遊的熱門地區。
第三,我國西部地區有大量的就業人口,其中四川、貴州、廣西等省份是全國重要的勞務輸出大省。
隨著東西部協作的深入推進,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利益單向輸出狀態早已改變,互惠共贏的協作格局逐步形成。一方面,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提供資金、人才、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全面助推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西部地區也為東部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和大量的勞動力資源,為東部地區經濟的騰飛提供了重要保障,並成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國土空間。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提高,西部地區也為東部地區產品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
同時,東西部協作重構了協作雙方的政府間關係,地理空間遙遠的跨域地方政府之間建立起面對面、強連結的關係,降低了要素交易成本,加速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促進了國內大迴圈格局的形成,大國治理的規模效應得以彰顯。
道中華:在您看來,東西部協作治理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丁忠毅:首先,黨的領導是東西部協作持續有效運轉的根本保障。黨中央反覆強調東西部協作的“政治任務”屬性,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以“講政治”的行為邏輯和行事速度落實東西部協作的各項具體任務,確保東西部協作任務高質高效完成。
第二,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良性互動。東西部協作通過財稅政策、區域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依託結對關係,打破“條塊分割”行政格局下的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模式,促進東部地區生產要素流向西部地區,同時積極發揮東部地區市場組織的積極作用,注重營造西部地區市場環境,增進經濟交流與合作,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拓展東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第三,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機制。東西部協作依託結對關係而構建的地方政府間關係新網路,逐步構建起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協同機制,從而連結和匯聚豐富的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激活東西部協作的市場與社會力量。以消費扶貧為例,通過政府的宣傳推動、商超對接,甚至支援方相關單位有組織的消費扶貧,東部地區的社會力量被有效動員起來並積極參與到東西部協作之中,以市場之力、社會之名促進了東西部協作目標的達成。(受訪者簡介:丁忠毅,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