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更精細 運轉更順暢(評論員觀察)
城市更新要想更可持續,還須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模式
優化共建共治共用機制,以精細化治理護航城市更新,在宜居宜業宜樂宜遊上持續加力,我們定能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不僅是惠當前、利長遠的民生工程,也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統檢驗。
謀劃實施城市更新項目,涉及的都是非常具體的問題。拿老舊小區改造來說,居民最期盼改什麼?怎樣把資金用到刀刃上?如何科學施工、減少擾民?特別是對於“疑難雜症”,要找準病灶,分清輕重緩急,必要時還得“聯合用藥”。這背後,都離不開高效治理。
先把脈問診,後開出良方,山東威海市的實踐具有借鑒意義。當地連續5年開展城市體檢,完成住宅小區專業體檢全域覆蓋,創建城鎮房屋體檢等3項制度國家試點。得益於堅持“無體檢、不更新”,威海突出目標導向,成功打造火炬八街、棲霞街等一批示範項目。
現階段城市更新項目通常由政府主導。由於資金需求量大、運轉週期長、牽涉利益面廣,城市更新要想更可持續,還須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模式。
利益多樣,“眾口難調”怎麼辦?公眾參與是破題良法。城市更新項目中,老舊小區及城中村改造所佔比重不小,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面對不同訴求,只有盡最大努力凝聚共識、統籌協調,方能順應群眾期待,減少矛盾和阻力。
在重慶,紅育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方案由“居民提議—大家商議—社區復議—專業審議—最後決議”的“五議”機制產生。在湖北黃石市,紅旗橋社區楓葉山小區由樓棟代表組建自治改造委員會,負責與居民溝通、監督施工。推進城市更新,居民是受益者,也應是參與者。在基層治理上下功夫,讓群眾在項目決策、執行、監督等環節唱主角,有利於尋找最大公約數,化解潛在糾紛。
頭緒繁多,“不得要領”怎麼辦?招賢引智是有效路徑。城市更新涉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工程建設、風景園林、市政交通等領域,專業性很強,街道、社區、企業等單一主體難以事事兼顧。若不能有效對接專業資源,項目實施的效率和品質就可能打折扣。
天津河東區,一家木材公司的舊廠房,更新改造後化身二手商品產業園,人氣十足。改造過程中,作為項目實施主體之一的天津嘉盛集團也曾一度迷茫,拿不準產業佈局方向。通過合作機制,項目引進更有經驗的民營企業負責市場調查和運營方案,最終確定了發展定位。從共同出資合作經營,到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三師進社區”,再到建立專家委員會負責論證諮詢,各地實踐表明,善建機制、廣集眾智,才能助力城市更新項目規劃更週全、運轉更順暢。
資源有限,“力有不逮”怎麼辦?多點開花是可行解法。城市更新,既需要財政資金投入、城市更新基金支援,也離不開社會資本參與。這就要用好“兩隻手”,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良性互動、緊密配合。
湖南津市市105街區,改造總投資38%來自社會資本,街區通過停車位、廣告位等產生現金流,平衡改造支出和後期運營成本。湖北武漢市青山區21街坊,4棟危房由於資金短缺無法拆遷改造,小區居民、產權單位共同成立合作社,與開發企業簽約“原拆原建”,新樓宇除了滿足原住戶回遷需求,也可作為商品房出售。立足實際想辦法,積極探索城市更新項目的長期盈利模式,就能增強項目吸引力,有效拓寬融資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優化共建共治共用機制,以精細化治理護航城市更新,在宜居宜業宜樂宜遊上持續加力,我們定能讓城市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