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2025-02-20 15:5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黃茂興、薛見寒(分別係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講師)

  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全方位擴大內需是當前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5年的9項重點任務,並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擺在首位。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把擴大內需這一戰略要求落到實處,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凝心聚力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奮力譜寫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當代華章。

  1.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必然選擇

  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既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重要引擎,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現實需要,對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為促進經濟高效迴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重要基礎。一方面,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能夠通過消費的提質擴容和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打通國內經濟迴圈的各類堵點,促進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各環節順暢銜接,實現需求側與供給側的雙向協同,增強國內大迴圈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能夠減少對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為國內經濟迴圈持續注入動力,特別是依託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形成對全球高端資源的強大吸引力,為國內國際雙迴圈良性互動奠定堅實基礎。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長遠之策。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核心在於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主要包含消費需求的提質擴容、投資需求的優化升級以及供需結構的動態平衡。這些都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投資協調拉動,從外需依賴轉向內需主導。這種轉變並非簡單的需求規模擴張,而是通過需求結構的優化升級,倒逼供給體系改革,實現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的提升。這意味著,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調整,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長遠之策。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有利於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持續擴大的國內需求,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市場容量和創新動力,從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內需的擴容支撐能夠促進本土企業更有效地整合全球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更為有利的地位。在消費領域,商品消費、服務消費的升級需求將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準、優化產品結構,進而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在投資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帶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前沿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引導資源要素向高效益、高成長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聚。

  2.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具有廣闊空間

  當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不論從我國經濟發展內在邏輯,還是從市場規模、增長潛力、政策支援來看,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都具有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

  超大規模市場為擴大內需提供廣闊市場空間。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的突出優勢。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5%,消費、投資結構持續升級,消費模式不斷創新,市場前景廣闊。從消費需求看,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3.5%,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28227元,較上年實際增長5.1%,並且居民消費進一步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並重轉變,尤其是服務消費比重不斷上升。從投資需求看,2024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51.4萬億元,較上年增長3.2%,基礎設施投資、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4.4%和9.2%,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8.0%。此外,在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亟須增加有效投資以提升民生服務供給品質,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活力將進一步釋放,對擴大內需的作用將更為顯著。

  完整的產業體系為擴大內需提供有力經濟支撐。我國擁有完整齊全、規模龐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配套能力,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範圍效應看,全面的產業覆蓋能夠有效促進產業的分工細化,形成高效的生產網路,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還有助於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增強內需市場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從規模效應看,巨大的產業規模能夠有效平攤企業長期生產成本、提升經濟效益,併為擴大內需提供強大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儲備。此外,產業發展在帶動居民就業增長和收入水準提高,充分釋放消費潛力的同時,能夠助力虹吸全球資源要素,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有效增強經濟體系的整體抗風險能力,為我國長期保持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提供有力保障。

  龐大的人口規模和中等收入群體為擴大內需提供堅實基礎。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了全球最有增長潛力的消費市場。人口規模優勢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居民收入水準提高,居民的消費潛力不斷釋放,為各類產品和服務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中等收入群體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對教育、醫療、文化、旅遊等服務型消費需求旺盛,能夠有效拉動相關產業發展,是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推動力量。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擴大內需提供重要推動力。從城鄉發展看,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提高至67%,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隨著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鄉融合發展政策的深化,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釋放出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城鄉消費規模與消費空間的持續擴大,城鄉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衡佈局的持續推進,均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量。從區域發展看,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進一步釋放了區域消費潛力,形成多極支撐的增長格局。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區域消費綜合承載能力顯著增強,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為擴大內需、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3.在促消費和惠民生中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落到實處

  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推動消費提質升級。提振消費是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首要任務。應以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為牽引,穩步擴大汽車、家電、家裝等領域實物消費,加大對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資金支援力度。拓展“兩新”政策覆蓋面,滿足消費者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積極擴大服務消費,通過優化服務內容和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有效服務供給,推動服務消費線上線下相互引流。

  聚焦重點領域優化投資結構,大力提升投資效益。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人口高品質發展等戰略方向,擴大重點領域投資,更大力度支援“兩重”項目,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優先支援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民生保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投資領域。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統籌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國家戰略性重大項目和公共服務項目,增加對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短板領域的投入。強化投資效益評估,建立健全投資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體系,確保實現投資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

  以高品質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供需動態平衡。持續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佈局未來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高品質產業創新打通供給側堵點。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優化要素配置,最大限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優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在有效推動供需良性互動的過程中,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高水準動態平衡。

  加強政策協同,持續優化內需環境。財政政策應強化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加注重精準發力,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通過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增加公共支出等措施,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貨幣政策注重降低融資成本,為實體經濟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支援。加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同時,高度重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同發力,加強政策溝通,提升政策透明度,在協同施策過程中注重預期管理,為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居民收入是擴大內需的基礎,社會保障是影響內需的重要因素。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者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確保中低收入群體就業穩定、增收減負。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養老、醫療、失業等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強化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基礎性、普惠性民生建設,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20日 06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