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思政課,我們會繼續傳承、行走下去”(在現場)
固原二中、弘文中學學生翻越黃峁山。
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固原二中學生手拿菊花默哀。
人民網記者 寬 容攝
4月3日,淩晨4點半,寧夏固原市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的操場上響起了集合哨聲。
2000多名學生整齊列隊,等待著他們的,是一趟往返108里的山區徒步,是沿著革命先烈戰鬥足跡的行走,是一次刻錄傳承與信仰的“行走的思政課”。
“出發!”5時整,一聲號令,少年們擎起鮮紅的旗幟,向著彭陽縣任山河烈士陵園進發。
保岩是弘文中學初一學生,個子小小的,眼神中卻透露出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我有十足的信心,我一定能走完!”他為了參加這次徒步,除了學校提前組織的體能訓練之外,還會每天早起半小時跑步,給自己加練。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學生們唱著歌離開了市區,走上了一段漆黑的山路。沒有路燈,抬頭還能見點點星辰。但學生們步伐輕快,鬥志昂揚。
兩小時後,天色漸明,隊伍進入了最為艱難的黃峁山路段。這段路,也是革命烈士走過的路。山路蜿蜒,山風中夾雜著沙土,腳步聲交織著喘息。學生們腳步漸漸沉重,不少人臉上汗水滑落。
儘管如此,此時記者問學生們累不累,他們的回答很是一致:“不累!我能行!”
翻過黃峁山,去程僅過1/3。接下來的路,雖不及黃峁山陡峭,卻是一場考驗耐力的持久戰——四週被大山包圍,手機信號消失,腳底傳來的疼痛感也愈發明顯。
學生們主動互相幫助。“把手伸過來,我拉你”“我幫你揹書包”“你拉著我的衣服,別松手”……大家你攙我、我扶你,互相加油打氣,把一道道梁、一座座山甩在了身後。
歷經6小時跋涉,隊伍在上午11時左右抵達任山河烈士陵園。山林靜謐,396座青灰色墓碑肅立其間,其中158座為無名英雄之墓。這些烈士犧牲時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僅14歲。
祭奠儀式開始,全體人員默哀。學生們來到墓碑前,小心翼翼地擦拭墓碑。“想把烈士的墓碑擦得乾淨一些、再乾淨一些。”弘文中學初一學生李尚成站在墓碑前,用指腹反覆描摹著烈士銘文的溝壑。
下午1時左右,返程號角吹響。儘管許多人腳底磨出了水泡,但師生們仍然堅持步行返回。作為固原二中的舉旗手,馬瑞祺一直走在隊伍的前面。“先輩們負重前行才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儘管路途艱苦,但一想到這是烈士們曾走過的路,心中便有力量。”馬瑞祺說。
“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始於1995年。30年來,每年清明節前夕,固原二中的初一和高一學生都會踏上這條崎嶇的山道,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祭奠先烈。為此,學校提前檢查學生身體狀況,不斷完善各類預案。
30年的堅持,不僅激勵了學校師生,還深深觸動了社會各界。從一開始,固原二中自己組織,到如今,當地政府與社會各界主動護航保障,寧夏大學新華學院、銀川一中等多個學校師生自發參與,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已把信仰的種子廣為播撒——
當天色未亮,7輛警用摩托車警燈閃爍,為學生們照亮前方的道路;
當走上艱難路段,分別負責每個班的藍天救援隊隊員們用清晰有力的密碼指導學生調整步伐與呼吸,“用嘴呼吸,重心朝前,小步子走……”;
當隊伍到達彭陽縣古城鎮,鄉親們也紛紛走出家門,為學生們加油鼓勁;
…………
晚上8時許,隊伍返回固原市城區,家長們和熱心市民早已聚集在此迎接,鼓勵聲和祝福聲此起彼伏。
“一萬次說教,不如一次刻骨銘心的行走。”弘文中學校長任皓表示,“這堂思政課,我們會繼續傳承、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