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供需對接紓解就業壓力

2025-04-14 09:5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就業是民生之本,更是青年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起點。近日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品質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部署了優化培養供給、強化就業指導、健全求職招聘體系等六大任務,為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提供了科學路徑。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是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關鍵紐帶。在數字經濟重塑產業形態的今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快速迭代的人才需求。一方面,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難;另一方面,新興產業領域卻遭遇用工荒,這種結構性矛盾反映了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之間存在的時差與錯位。《意見》將優化培養供給體系置於首位,正是通過建立人才需求數據庫、發佈急需學科專業引導清單等舉措,構建起教育端與產業端的數字橋梁。這要求我們既要做好前瞻預判,運用大數據技術對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進行動態監測,更要推進改革實踐,引導高校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讓課程設置與產業地圖緊密對接。

  實現供需對接,需要構建覆蓋全週期的就業服務體系。求職招聘體系強調校地企資源聯動,幫扶援助體系聚焦特殊困難群體,監測評價體系注重數據反饋,支援保障體系強化部門協同。這些舉措共同編織了一張覆蓋“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鏈條服務網路。在落地實施中,要重點把握3個維度:一是“空間對接”,建設區域性、行業性就業市場,縮小求職半徑;二是“時間對接”,通過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等節點安排,搶抓招聘窗口期;三是“群體對接”,針對脫貧家庭畢業生實施“一人一策”幫扶計劃,為殘疾畢業生開發專屬崗位。

  實現供需精準對接,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四方聯動。教育部門要當好“總統籌”,加強招生、培養、就業政策協同;高校要做“改革先鋒”,建立專業設置負面清單機制;企業要成為育人主體,將實習崗位納入人才引進計劃;社會機構要發揮“潤滑劑”作用,建立就業品質第三方評估體系。

  面對數字化轉型趨勢,《意見》特別強調要創新監測評價體系。這要求我們運用數字技術重構就業服務模式。建立全國統一的畢業生就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學籍、招聘、社保等多源數據;開發智慧匹配演算法,為畢業生精準推送崗位;構建就業數字畫像,動態跟蹤職業發展軌跡。

  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國一盤棋思維。既要做人才培養的改革者,又要當就業服務的“店小二”;既要關注就業率的顯性指標,更要重視就業力的內涵提升。展望未來,需要以供需對接為突破口,共同構建政府主導、高校主體、企業主動、社會參與的就業工作新格局,讓更多人才在時代浪潮中發光發亮。(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