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華鮮報|社融增量超15萬億元!金融“活水”激發經濟活力

2025-04-14 15:2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金融是經濟的鏡像,反映著實體經濟的需求。

  4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主要金融數據,首季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超15萬億元、新增貸款9.78萬億元、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7%……一個個數據展現著金融對實體經濟保持穩固支援,也折射出實體經濟需求持續回暖。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持續發力,金融機構也深挖支援實體經濟的潛力,帶動信貸加快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有所上行。

  數據顯示,3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3.64萬億元,同比多增5470億元;社融規模增量為5.89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

  “在金融體系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的同時,企業、居民的資金需求出現了更多積極變化。”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重大項目建設加速落地,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回暖,消費市場亮點涌現,這些都體現為實實在在的需求。

  金融“活水”澆灌到了哪?

  數據顯示,一季度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66萬億元,這意味著八成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了企業。從貸款期限來看,六成以上是中長期貸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融資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具體來看,信貸結構不斷優化,普惠小微、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仍保持在10%左右,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增速超過20%,一些資金需求旺盛的領域活力凸顯。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了解到,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為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2%;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為14.8萬億元,同比增長9.3%,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與此同時,金融系統積極助力提振消費,消費貸款增勢向好。截至2月末,工商銀行累計投放個人消費貸款超1.7萬億元;農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69億元。

  今年以來,房地產政策“組合拳”持續落地顯效,房地產市場交易和社會信心出現積極變化,部分城市回暖態勢比較明顯。

  這也從金融領域得到印證,一季度,住戶貸款增加1.04萬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長較快。“有的分行3月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量較上年同期大體翻了一番,提前還款現象已有明顯減少。”一家國有大行相關人士說。

  貸款利率關係著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影響著個人的貸款負擔。一季度貸款利率保持在歷史低位,助力企業和居民“輕裝上陣”。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了解到,3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約3.3%,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

  專家表示,在金融助力下,“兩重”“兩新”政策對需求拉動效果持續顯現,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有序實施,人工智慧等新領域實現突破……從“活水”到活力,信貸結構不斷優化,為中國經濟發展添動力。

  

  3月6日,第21屆中國(天津)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開幕,圖為觀眾在天津工博會上參觀一款工業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下階段金融將如何發力?

  “金融部門正多方施策、加大協同,深挖國內有效需求,穩固支援力度。”溫彬表示,今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化解穩步推進,貨幣政策調控有效性不斷增強,我國宏觀政策還有空間和餘力應對外部不確定性。

  3月底,財政部發佈公告稱,2025年將發行首批特別國債5000億元,積極支援多家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打好政策“組合拳”,為國有大行補資本,能夠增厚銀行資本安全墊,同時進一步增強其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預計未來可撬動4萬億元信貸增量。

  擴大內需、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的第一季度例會提出,建議加大貨幣政策調控強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援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

  策劃:陳芳

  記者:吳雨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