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穩就業“組合拳”,有力度更有溫度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援力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穩崗、擴崗、培訓、服務等多維度打出政策“組合拳”,既為經營主體紓困解難,又為勞動者賦能搭橋,彰顯了以更大力度穩住就業基本盤的堅定決心,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穩就業,首要在穩企業。企業是就業的“容納器”,企業穩則崗位穩。《通知》直擊企業經營壓力,從資金支援與政策減負兩方面精準發力,為企業“鬆綁減負”。在資金支援上,擴大穩崗擴崗專項貸款範圍、優化政銀合作流程,讓企業能更便捷地獲得資金“活水”;在政策減負上,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大幅提高,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從原來的不超過60%上調至最高90%,大型企業的返還比例也從30%提升到50%,並允許困難企業緩繳“三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單位繳費部分。這一系列舉措如同“及時雨”,既緩解了企業現金流壓力,又激勵企業不裁員、少裁員,從源頭上穩住就業崗位。中小微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對其加大支援力度,正是抓住了穩就業的“牛鼻子”。
擴就業,關鍵在擴崗位。在穩住現有崗位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崗位是破解就業難題的核心。《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對企業擴崗吸納就業激勵措施,通過政策引導讓企業願招人、敢招人。對重點行業中小微企業吸納重點群體就業的,按個人繳費額25%給予社保補貼,這一“真金白銀”的支援直接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擴大以工代賑範圍與規模,則將公共項目建設與就業增收相結合,讓低收入群體、農村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在家門口就能就業。這些政策不僅著眼于“輸血”,更注重“造血”,通過激發經營主體的用工積極性,形成“企業發展—崗位增加—就業穩定”的良性迴圈。
強技能,目標在固根本。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本質上是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的錯配。《通知》將技能培訓作為提升就業品質的要點,既立足當下穩崗,又著眼長遠提質。支援企業開展在崗培訓穩定職工隊伍,為失業人員提供差異化培訓補貼,鼓勵技工院校放寬招生年齡限制吸納失業人員,這些舉措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讓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通過促進勞動者提升技能,與產業升級步伐同頻共振,不僅能緩解當下就業壓力,更能為經濟高品質發展儲備人力資本,實現就業品質與產業水準的雙向提升。
優服務,更要兜牢底線。就業服務是連接勞動者與崗位的“橋梁”,也是保障困難群體就業的“安全網”。《通知》從精準服務與兜底保障兩方面發力,讓就業服務更有溫度、更有效率。開展崗位定向投放、完善困難畢業生實名幫扶,讓服務“點對點”精準對接;允許失業人員在常住地登記並享受政策,打破了戶籍限制,讓便利“零距離”觸達群眾。這些措施既解決了“就業資訊不對稱”的痛點,又為困難群體撐起了“保護傘”,彰顯了政策的民生溫度。
政策的生命力在於落實。《通知》要求強化穩就業政治責任、加強資金監管、開展就業影響評估,為政策落地見效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地各部門需將政策細化為“施工圖”,既要確保“硬指標”落地,也要關注企業與勞動者的“軟需求”;既要跟蹤存量政策的執行效果,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動態完善政策工具箱。唯有如此,才能讓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就業實效。
從穩企業到擴崗位,從強技能到優服務,《通知》既立足短期穩預期,又著眼長期固根本。相信在政策合力的推動下,我們定能築牢就業民生之基,為經濟高品質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