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榆林:“黑色資源”與“金色田野”共生演進
熬粥喝的小米被加工成月餅、粽子、大列巴等產品,而且都有可追溯生產企業的二維碼。
7月11日,記者跟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主題採訪團走進米脂小米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內的陜西青創聯盟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青創聯盟”),該公司一樓展廳內陳列著各類獨具特色的小米產品。
在這裡,小米串起了品牌引領、園區建設、科技研發和電商銷售全產業鏈發展體系。陜西青創聯盟董事長張雄彪見證了米脂小米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的發展壯大。
2012年,張雄彪大學畢業後在大城市打拼。2015年春節回鄉,張雄彪看到小米收購價被壓低、村民囤糧的困境。次年,張雄彪毅然決定回鄉創業,與志同道合的返鄉創業大學生註冊成立了陜西青創聯盟,搭建了淘米易購電商平臺,成為最早通過電商渠道售賣米脂小米的青年農人之一。
“我們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品質。”公司成立之初,張雄彪就找準品牌化的路子,創立了“桃花峁”米脂小米品牌,從小米種植、溯源、質檢、包裝等方面著手,解決了米脂小米賣出去和賣上好價錢的問題。
張雄彪還和農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與米脂縣103個村黨支部建立結對關係,推行“訂單農業”,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2元的價格收購農戶種植的小米。
“你出的錢多一點,就可以要求農戶按標準來種小米。”張雄彪說。他們給種植戶統一提供種子、有機肥料,建立溯源體系,嚴把品質關,為米脂小米行業樹立標桿。2024年,公司銷售額突破9000萬元,帶動3200戶農戶增收。
如今,米脂小米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聚集了陜西青創聯盟、米脂縣精秋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代表性企業。這些公司聚焦產品與技術創新,以集群化、協同化的發展方式突破發展瓶頸,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新動能。截至2024年底,“米脂小米”建成643個銷售網點,綜合產值達22億元。
榆林是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工業領域的創新發展同樣亮點紛呈。
榆林的煤矸石年產量在6000萬噸以上,煤矸石堆存和利用率較低的問題亟待得到有效解決。
2024年,榆林中科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碳基固廢中試基地——陜西省碳基固廢資源化利用中試基地。
記者在基地看到,被膜布覆蓋的煤矸石旁,利用煤矸石加工轉化製成的人工土壤培植的綠植長勢喜人。
“很多人不知道,煤矸石其實是製備人工土壤的優質材料。”榆林中科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鄭仕梅說。
在這裡,經過破碎、分選等多道工序,煤矸石被轉化為三類產品:生態功能土、再生骨料以及低熱值煤,被“吃幹榨盡”的煤矸石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基地科研團隊研究發現,通過特定技術“激活”,煤矸石可轉化為具有生態修復功能的人工土壤。這一發現為破解固廢難題打開了新思路。
技術研發並非易事。“煤矸石成分複雜,有的含碳高,有的硅鋁含量高,必須像‘剝洋蔥’一樣精準分離。”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馬淑花介紹,“我們研發的‘相分離可控分選耦合生物解矸快速成土’創新技術填補了相關領域技術空白。”
不僅如此,科研團隊為了攻克無害化處置難題,在菌種篩選環節做了大量實驗,最終實現了重金屬綠色脫除等核心工藝。
“目前,我們已經建成萬噸級生態功能土生產線,為下一步的工業化量產奠定了堅實基礎。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合作研發,推動煤矸石分解利用,持續驗證煤矸石基生態功能土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林業生態修復、防沙治沙等領域的應用效果,為榆林乃至全國的煤矸石固廢綜合利用提供技術支撐。”陜西省碳基固廢資源化利用中試基地首席科學家李世英說。
從煤矸石的“吃幹榨盡”到小米園的“智慧蝶變”,榆林以科技創新為支點,撬動“黑色資源”與“金色田野”共生演進。這座新興的能源化工重鎮,正以新質生產力為墨,繪製著現代產業創新發展的全新圖景。(群眾新聞記者霍海澎 李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