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曹健)北京奧運會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的體育意識和健身熱情。“後奧運”時代如何保持人民群眾的體育熱情?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朱奕龍建議,通過加大群眾體育投入、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體育指導員作用等,保持“後奧運”時代我國群眾體育熱情,為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夯實基礎。
朱奕龍認為,目前有三大因素制約著群眾體育進一步深入。
首先,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與有限的社會體育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各級財政對群眾體育投入沒有強制經費比例,社區便民健身設施少,商業體育場館貴,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場館等開放度低,體育場地設施每人平均擁有量低,佈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
其次,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宏觀調控、社會行政和行業管理職能不強,管辦不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全民健身組織網路雖已初步形成,但各類體育組織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傳統的群眾體育組織管理模式已不適應體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群眾體育的社會化程度不高。
再次,廣大群眾體育鍛鍊科學指導有待加強。截至2007年底,全國具有技術等級稱號的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近45萬人,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相當一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沒有履行職責。體育鍛鍊科普知識普及率低等,導致群眾體育鍛鍊缺乏科學指導,隨意性和盲目性現象較突出。
朱奕龍建議,將加強體育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保證每年的政府財政預算中有一定比例的體育事業費。各級政府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逐步加大體育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力度,進一步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完善全民健身組織網路化建設,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積極推動體育與教育部門合作,學校和體育系統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
他建議,儘快制定國家《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條例》,加強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