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國民間小劇場在世界金融危機下悄然復興

時間:2009-06-22 09:3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杭州6月22日電(記者李亞彪)在北京市交道口南大街一個小巷中,80多個座位、50元人民幣的票價,讓開業只有幾個月的蓬蒿劇場成為附近居民夏夜休閒納涼的最佳去處。

  
  蓬蒿劇場只是近兩年中國出現的無數個民間小劇場之一,這樣的小劇場遍佈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北京市戲劇家協會秘書長楊乾武預計,到今年底,北京小劇場可能是2008年之前的3倍。

  同時引人注目的是,每3年舉辦一屆的上海國際小劇場戲劇展演,從今年起將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的支援。

  戲劇界人士預感到,這些現象的背後似乎都在傳遞著一個信號:曾一度在中國銷聲匿跡的民間小劇場,正在世界金融危機下悄然復興。

  “這些小劇場的共同特點就是低成本、小製作、低票價、小規模,與大劇團的演出截然不同。”蓬蒿劇場的創始人王翔說。在拿到演出許可證後,王翔投資100多萬元人民幣的劇場今年3月正式開演。蓬蒿劇場的觀眾中有年輕人、中老年人,一些外國人也成了常客。

  “這樣的模式讓人想起了中國歷史上的民間戲樓、戲臺。”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沈望舒說。

  研究人員指出,中國的戲劇在上世紀曾一度滑入歷史谷底,小劇場的衰退是業內公認的事實。同時,大型演出由於其價格偏高,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陽春白雪”高端化、小眾化的現實,顯然把大多數人擋在了市場門外。不少人表示:“誰還看得起戲”“記不得上次買票進劇院是哪一年的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間小劇場再次興起有了充分的理由。在上海,從去年11月到今年3月的短短時間內,就有80多部小劇場話劇上演,這個數量超過2007年以前全年的數量。

  越來越多跡象顯示,世界金融危機絲毫沒有影響小劇場的市場,三五十元人民幣的門票對於一名普通中國人來說只是一頓快餐的價格。

  年輕的山東民營企業家樊星看到了這種機遇,在金融危機中變賣了自己的房產,到北京市中心一個四合院興建了小劇場群,計劃今年開業。

  更多敏感的中國企業嗅出了其中的商機。半年前,北京世博控股集團與美國百老彙倪德倫公司簽約,計劃投資上億元在城郊建立包括30個小劇場在內的劇場集群。

  沈望舒說,在當前形勢下,“小劇場”模式有助於拉動內需,不但可以帶動戲劇欣賞、戲劇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舞臺演出設備產業,還能帶動交通運輸、餐飲與旅遊等行業,並有利於就業。

  現今的中國,小劇場相對大劇院來說還是新生事物,創辦者遇到的麻煩並不少,或審批困難,或效益低。

  近年來,中國在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營業性演出、鼓勵發展民營文藝院團等方面政策逐步放寬。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政府在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應該關注並考慮小劇場在當前金融危機下拉動內需、解決文化民生的多重效用。

  “我希望國內小劇場的火熱,不是一種暫時的衝動,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理性文化回歸!”北京文化界一位年輕人說。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