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傭·感受
在北京活著倍兒有“面子”
吃過飯,Mariah得以片刻空閒。每天這時候,沒有特殊情況,Mariah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休息一下兒。她的房間,不是香港那樣3平方米的保姆間,而是一間近20平方米的大臥室。
除了房子的面積,在香港和北京還有諸多不同感受。Mariah說,在香港,僱主是僱主,傭人是傭人,分得很清。傭人吃飯是不能和主人一桌的。另外,日常使用的碗筷、洗衣服的途徑、住的房子都不一樣,甚至不能和主人同走一個門。這些都在提醒她們:你是傭人。
而在北京,吃、住、行和僱主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她能感受到僱主對她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比如工作怎麼做,會尊重她的意見;與她溝通時,會注意方式方法;吃過晚飯,還會給她時間上網,在她與親人、朋友溝通的這段時間,僱主很少打擾她。另外,僱主還教她學做了一兩道中國菜,即使做得不太好,得到的更多也是鼓勵。
除了工作,Mariah每週末還有一天的休息時間。這一天,Mariah基本上是和同鄉一起度過的,聊聊天,去公園玩兒,做些菲律賓餐,逛逛亮馬橋的258電子市場、服裝市場。因為去的次數多了,一家攤位的攤主還和她成為朋友,她帶去的人買東西都給最低的價錢,還會送一些貼膜、手機套等小配件,這讓她感覺很有“面子”。
Mariah由衷地說:“I like Beijing。”但讓她感到無奈的是,菲傭在大陸仍然沒有合法的工作身份。3年過去了,在這裡,她的僱主、朋友加起來,仍未超過10個,這讓她有時感到很孤獨。因為沒有正式的工作資格,她們“潛伏”一樣低調地生活著。即便在街上碰到同鄉,她也不敢與他們有更深接觸,更不敢告訴對方她住哪兒。
按照Mariah的計劃,她準備在2012年回菲律賓。那一年,她最小的兒子將大學畢業,她的使命也將完成,該回老家頤養天年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