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北京交通治堵方案目前已獲國務院原則同意,北京將儘快修改完善後,抓緊徵求意見,確保平穩出臺。而據新華社下屬的《財經國家週刊》報道,這份治堵方案將包括每升汽油徵收2元擁堵費、購車須先有車位、限制本市居民及外地人買車等“猛料”。
儘管,這並非官方公佈的正式版本,卻仍如“巨石投湖”,令社會輿論為之一“震”。在諸多市民看來,這些治堵之策或許並非空穴來風。畢竟最近曾有接近治堵決策核心的專家、智囊乃至官員,在不同場合發表徵收擁堵費、限制外地人買車的觀點。
不管這些消息是真是假,市民對北京的治堵方案已高度關注。既然,國務院已經原則同意,方案閉門醞釀許久,自當儘快付諸公議。
治堵方案關係到1900萬左右在北京工作、居住、生活的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這樣一份方案要想出臺,顯然需要獲得市民的認可。如果,市民不理解、不配合、不妥協,而治堵方案強行出臺,恐怕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將遠遠大於道路通暢的政策目標。治堵方案要“平穩出臺”,那麼政府要做的工作就不僅僅是制定方案,而是在出臺方案之前,怎樣先用事實依據和科學原理說服市民。
首先,很多市民對可能非常嚴厲的治堵方案還沒有心理準備,有諸多問題需要在公共空間中進行討論,對此有關方面應該認真傾聽。這些問題包括:市民要不要為治堵付出代價?如果要付出的話,又當以多大的代價為宜?市民付出了代價,能否起到治堵的效果?
另外,市民也應意識到像過去那樣自由買車而低成本隨意用車的時代已經不可能了。未來市民在買車和擁堵之間是否也應做出一定的權利讓步?在方案徵求意見環節,只有進行充分的討論,才能達成“治堵共識”。
在此,需要明確的是,國務院原則同意北京治堵方案,並不意味著全部認同這份方案的具體措施。比如,“利用經濟手段控制機動車污染和解決重點擁堵路段擁堵”,這可以看作是原則,然而,具體利用什麼樣的經濟手段,顯然有值得商量的餘地,北京市民是有話語權和決定權的。
其次,市民並非不可說服,關鍵要看是否道通理順。有關部門在準備方案的同時,還需要準備大量的數據和資料,作為每一項政策的支撐。比如尾號限行政策是否進一步刺激了購車行為,徵收高額擁堵費究竟能夠抑制多少開車出行需求,民眾為此又將每年支付多少成本,政府將增加多少收入等。這些都需要靠數字說話。
再次,治堵方案不可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也就是說為了治堵而不惜手段,應該確保程式正義和公平,符合尊重公民權利的社會大勢。治堵方案理應對公車和私車做明確的區分。實際上,方案應該對公車採取更加嚴厲的約束措施,公車在零增長的基礎上還應有保持負增長的政策目標。治堵方案中也不應違背公民權利平等原則,避免歧視外地人的政策出臺。以不公平為前提的治堵,實質上是“治民”,普通市民才是最終的買單者。
嚴重堵車,是每個市民都不願看到的,治堵,政府和市民有相同的目標,也就有了達成共識的基礎。不能僅僅是為了治堵而治堵,而應該在方案出臺的過程中,展現行政文明。用文明的方式治堵,耐心傾聽與說服市民,最終形成的治堵方案才能普遍為大家所接受,也才能取得最佳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