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約有23.1%的家庭存在對孩子關愛不足的現象,其中七成父母不知怎樣去愛孩子。最近,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務平臺和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發佈調研報告。該報告對中心城區、非中心城區和郊區三類樣本1490份有效問捲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父母需要補“愛的教育”課。
溺愛比失愛更嚴重
調研數據顯示:在上海,約有23.1%的家庭存在關愛不足現象,而29.6%的家庭存在關愛過度現象。這表明,不僅超過半數的家庭對孩子投入的愛有偏差,且關愛過度的比例更大於關愛不足。
項目組負責人、社科院的劉波解釋,關愛不足一般分三類:對孩子態度不好、因為經濟原因無法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以及沒時間與孩子共度。“經濟不好的家長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缺乏相處時間的家長往往用金錢彌補對孩子的虧欠,這樣就走向另一個極端———關愛過度。”
調研還發現,在非中心城區和郊區關愛不足為28.3%和26.8%,而在中心城區,關愛過度高達44.6%,遠高過關愛不足的14.4%。此外,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過度關愛的比例也明顯提高。報告提出,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上海居民該好好思考,對子女究竟採取怎樣的愛的方式。
七成父母不懂怎樣愛孩子
調查顯示,在23.1%關愛不足的家庭中,7%是由於父母缺乏為人父母的意識,“不願”關愛;25.2%的家庭是由於受到收入、工作時間等客觀條件制約,“不能”關愛,67.8%的父母則是由於缺乏相關知識和技巧,“不會”關愛。
課題組深入分析發現,由於社會進入高度競爭階段,不少父母除朝九晚五外還要加班,佔用了本該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由於“80後”培養成為父母,自己還是個大孩子的他們,沒有培養起做父母的意識。調研發現,部分“80後”父母甚至認為孩子是累贅,一齣生就丟給長輩照顧。
劉波認為: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後天培養,忙碌的父母應花時間感受和孩子相處的快樂。
親子班不能教會“愛”
專家分析,家庭關愛狀況與孩子的行為偏差存在一定聯繫:家庭關愛不足更易誘發未成年人頂撞父母、偷竊和離家出走等偏激行為,而家庭關愛過度則更易誘發未成年人無理取鬧、謾罵毆打父母和長時間上網等。
“如果把人比作桌子,愛就像桌腿,牢牢支撐著桌子。”劉波說,一旦父母的愛錯位了,桌子腿長到桌子上,支撐就成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抗壓性變低,極端的甚至不惜自殺,用消滅自己的方式來懲罰大人。
哪能讓父母學會“愛”?專家提出,當前紅火的親子班學習大部分只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不會教父母如何愛孩子。“愛的教育”不是臨時抱佛腳,而需要提前介入。專家建議借鑒香港等地經驗,從新人結婚時就利用社區、市場資源,開展伴隨式教育,讓更多家長明白“父母”二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