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上傳的燒麵條試驗圖片。
“在市場上買來麵條,浸濕後點燃,濕漉漉的麵條,立即燃燒起來,散發出皮毛燒焦的刺鼻味道。這種麵條被添加了食用膠、檸檬黃、蓬灰、複合磷酸鹽等奇怪的東西,看起來好看,吃起來筋道,但你吃這樣一碗麵,就等於吃掉一隻塑膠袋。建議:吃麵之前先拿火燒燒看,以免誤食塑膠袋。”這則微博被轉發了2500多條,引發很多網友的恐慌。
昨日,曾實體支援科學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的果殼網在其官方微博“謠言粉碎機”表示,通過實驗證明,潮濕的麵條依然可燃,網路傳言不足信。
“謠言粉碎機”稱麵粉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和蛋白質,這兩種有機物都是可燃的,麵粉自然也可燃。
“謠言粉碎機”又將細面、粗面、麵片、米飯和饅頭分為A(濕)B(幹)兩組進行實驗。從圖片可以看出,實驗中,A組總要被加熱一會兒才能開始燃燒;b組需要的加熱時間則短得多;兩組中都是粗麵條最難被點燃,麵片最容易被點燃。
“謠言粉碎機”說,“不管麵條原來濕潤與否,燃燒部位的附近都是乾燥的,也就是說這些麵條都經歷了一個“受熱失水—乾燥—燃燒”的過程。它很好地解釋我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乾燥的B組比濕潤的A組更易被點燃。(記者王丹陽)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