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失足女”發了401條微博,引出了20萬粉絲的追捧,這是國慶之前,網上的又一奇觀——這位自稱“小姐、底層、80後”的“若小安”,在“她”的“接客日記”中傾訴了迎送生涯的 “辛酸”,講述了對父母的“愧疚”,細節詳盡、生動鮮活,於是粉絲為之傾倒,跟帖蜂擁而來,還包括“加V的名人和據說火眼金睛的意見領袖”,總之排山倒海。
然而也是在國慶前兩天,杭州警方一調查,便“還原”出這個“失足女”,原來是一已婚有子的鬚眉男兒身,他不是什麼“性工作者”,而是一家傳媒公司的雜誌主編,結果理所當然地被治安處罰。
“純屬虛構”的“角色扮演”,在於網路,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所以一再地去譴責這個 “若小安”,似乎並沒有新意,然而正如有的網友所言,幾十萬微博網友以及認證用戶“居然信了”,才是此事“最大的亮點”,這裡頭的“思維定勢”,恐怕才是真正值得反思一下的。
什麼“定勢”呢?一個“小姐”之所以引來萬千傾心,有網友反思說,這無非是“滿足空虛精神”而已,但依我所見,這個曖昧的“而已”,恐怕是看低了我們的粉絲們——更有網友指出,“救風塵是我們歷來的遺傳病,對文藝風塵女無法抵禦更是國民共性弱點,而糙漢在網路上扮演才情女,則是中國網際網路一項歷史悠久、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這是頗有道理的,一個“小姐”,當“她”是個“雅妓”甚至是“名妓”時,更會博來特殊的好奇心和別樣的窺探欲。所以“若小安”的“身世”和“淚水”一齣,立即被想像豐富的粉絲捧為西湖邊的“蘇小小”和秦淮河上的“李香君”,那些其實肉麻香艷的描寫,也一時成了“高雅清麗”的文字。這樣一類“想入非非”,其實是一種所謂的“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