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在北京等大城市,打車難已成為常態。一名計程車司機稱,基本上所有司機每天都拒載兩到三個客人,而另一名司機主動對記者說計程車拒載是正常現象,不拒載倒不正常了。打車難,已成為發生在我們身邊最普遍、最常見的民生焦慮之一。針對拒載的一項網路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8萬多名網友中,92%的人選擇“有過被拒載的經歷”。
計程車司機坦言“拒載正常,不拒載不正常”,應該說,這的確是一句大實話,但司機的淡定自如和理直氣壯,卻讓我們感到詫異。在市場經濟中,每個消費個體都是平等的,服務商應該提供平等的服務,不能搞歧視。各地制定的《計程車管理條例》也都強調計程車運營者不得拒載。然而,儘管拒載既不合情也不合法,計程車司機卻並無羞愧,毫不避諱,其背後的深層次矛盾值得反思。在筆者看來,恰恰是三個不正常在支撐拒載“正常化”。
首先是計程車數量多年不變。供求關係決定市場地位,打車難、拒載普遍,關鍵還是計程車數量太少,處於絕對的“賣方市場”。在不少地方,城市不斷擴張,人口不斷增加,計程車擁有量卻一直在“原地踏步”。數據顯示,西安市區現有計程車10762輛,這個數字從2003年起至今沒有變化,鄭州更是14年來沒有增加一輛計程車。市民出行需求持續增長,計程車數量卻保持不變,這嚴重違背了供需規律,導致供需矛盾不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