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NGO組織員工宮超逸告訴記者,前段時間,他們招募了一批到農村支教的大學生。這些教師工資很低,當地的條件非常差,可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反而不計回報地為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想辦法。“由於工作的緣故,我能接觸到很多這樣有職業堅守的人。為了自己的職業堅守,他們犧牲金錢、青春,還有人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有他們在,就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社會並不缺少有職業堅守、對自己工作盡職盡責的人。”
貴州財經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戴慶中說,最近,很多老師需乘坐學校班車到新校區上課。進入雨季以來,由於新校區周圍基礎設施很不完善,道路常常被雨水沖毀或淹沒,車輛行駛經常受阻,有時會一兩個小時動彈不得。按照學校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如不能準時到課屬“不可抗力”,不會受到責備。但每當這時,還是會有許多老師自願下車,淌過水坑,翻越山坡,步行趕到課堂去上課。這就是一種職業堅守,雖然沒有驚天動地,但這種平凡同樣感人。
“當然,我們身邊的確還有一些缺少職業堅守甚至職業底線的人。”戴慶中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當前許多行業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一種有效機制,保證每個從業人員都真正了解自身所應有的職業道德並將其內化為自主行動。而且現代性社會本質上是那種重規範管理而輕道德自覺的社會,當人們習慣於去遵守規範時,往往更容易忽略道德自覺。
孫春晨指出,由於目前比較惡化的社會道德環境不利於培育人的職業精神,當前許多人還沒能全面理解職業之於人生的意義,只是把職業當成單純的謀生手段。一些官員和重要崗位人員,例如教師、醫生、法官職業道德水準的低下,給普通從業人員堅守職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對於如何才能激勵更多的人保持自己的職業堅守,戴慶中建議,可以在規範管理過程中多一些對個人道德自覺的激勵機制,同時各行各業都需要建立一種常規機制,對所有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的教化,讓保持職業堅守、踐行職業道德成為每一個職業人內心的道德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