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裁軍三十萬的背後:軍改重在精兵制勝

2016年11月24日 13:51:42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裁軍30萬的背後

  ——怎麼看這次改革重在壓規模、調結構、提效能

  習主席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大會上鄭重宣佈: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這一消息迅速傳遍全球,一時引爆世界輿論,在廣大官兵中也激起陣陣波瀾。一些同志不禁心生疑惑,裁軍會不會影響軍力戰力?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讓我們一起走進裁軍的背後。

  為什麼說精兵作戰、精兵制勝關鍵在一個“精”字

  早在1945年,毛澤東論述抗戰結束後我軍建軍方針時,明確提出:“兵貴精,不貴多,仍是今後建軍原則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多次裁軍,消腫去冗、提質增效。這次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決定再次裁軍30萬,開啟了新一輪精兵之路。

  “精”意味指揮體制靈活高效。如果說機械化戰爭靠的是“以大吃小”,那麼資訊化戰爭則更多是“以快吃慢”。從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來看,現代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特別是指揮對抗在現代戰爭中作用空前上升,誰的指揮體制層級靈活、反應靈敏,誰就能佔據優勢、贏得主動。如美軍推動作戰指揮向“全球一體、跨域聯合”轉變,可隨時隨地在全球範圍內調集各種力量、直通末梢神經。俄羅斯先後組建武裝力量作戰指揮中心、國家防務指揮中心,在敘利亞作戰中戰場探知全面、目標確定準確、實施進攻快捷、遠端投送有力,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很重要的在於有一個高效的指揮體系。可以說,勝戰之鑰,千軍萬馬看指揮;建立精幹高效領導指揮體制,抓住了“精”的核心要義。

  “精”追求力量結構優化組合。軍隊的力量配置、結構編成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緊跟戰爭形態、制勝機理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才能更好適應戰鬥力生成要求。1985年百萬大裁軍之後,我軍加大了技術兵種的比例,炮兵成為陸軍第一兵種,裝甲兵成為陸軍主要突擊力量,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陸軍防空導彈部隊等一大批新的兵種紛紛誕生。現代戰爭中,資訊主導特徵更加鮮明,資訊優勢成為決勝性優勢。這就牽引和倒逼軍隊力量結構,從以往注重部隊規模、機動速度、火力強度等要素,轉到注重基於資訊系統的網絡中心、體系支撐、平臺作戰上來,使員額數量讓位於品質效益,打造“尾巴更小、牙齒更強、拳頭更硬”的精銳之師。

  “精”要求作戰能力加速升級。精不僅是體制的優化、力量的調整,更為重要和內在的是作戰能力的躍升。2008年俄格戰爭中,俄軍快速反應能力低,大規模機動能力弱,近在咫尺的第58集團軍不能迅速機動到衝突地區,嚴重影響作戰效果。以色列面積僅有2萬平方公里、人口800多萬,長期戰爭環境促使他們致力於打造一支反應快速靈敏、完成多樣化任務、具備極強進攻性的國防軍,在一系列戰爭和軍事行動中以強大戰力取得驕人戰績,成為中東地區不可小覷的軍事強國。軍隊精不精,能力來支撐。我們強調精兵作戰、精兵制勝,很重要的是軍隊關鍵作戰能力要實現大幅躍升,形成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王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