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烤紅薯的大叔都用二維碼收款,我要跟不上國內潮流了!”中國街頭巷尾流行的移動支付,讓久在美國留學的陳雨覺得好新鮮。她的感受,反映出移動支付在中國和海外的熱度差異。據研究機構艾瑞諮詢估計,2016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的規模擴大兩倍多,達38萬億元人民幣(合5.5萬億美元)。而福雷斯特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全年美國移動支付規模增長為39%,為1120億美元。
市場規模領先全球
尼爾森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移動數字支付佔據了非現金支付行為的幾乎半壁江山,比例高達43%。而基於國別的用戶調查數據顯示,86%的中國消費者使用並信賴移動支付,這一比例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去年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佈《2016年移動支付用戶調研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22.8%的用戶每天使用移動支付,每週使用的用戶則高達約60%。
艾瑞諮詢分析師李哲峰向記者分析,中國移動支付從2011年前後發展起來,經歷了逐步完善和拓展的過程。第一階段由電商的線上消費帶動;第二階段則納入餘額寶等金融理財服務;第三階段則是從去年起漸成趨勢的線下消費和支付。“中國市場服務的網際網路化和大量的電商行銷等帶動了移動支付的發展,也推動其承擔功能不斷多樣化。”李哲峰說。
“手機作為支付媒介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便利性,也催生了廣泛的市場空間和需求。中國在相關產品的創新方面是走在其他國家之前的,因此移動支付在中國消費者中的推廣和接受度也相對高。”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高潔對本報記者分析。
小額支付佔據主流
移動支付走進街頭巷尾的小本買賣,正是其在小額支付上獨特優勢的體現。
《2016年移動支付用戶調研報告》顯示,2016年,有77.25%的用戶每次支付金額在100元以下,18.8%的用戶每次支付金額在100-500元,小額支付佔到了絕對的權重。
與這種小額支付特點相對應的,是支付場景的日常性與平民化。2016年,用戶最常用的條碼支付場景為超市或便利店,佔比為47.7%;其次是餐飲店,佔比為23.0%;自動售賣機及電影院的佔比分別為17.1%和16.9%。
移動支付的這一特徵,也讓小微企業備享便利。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去年第三季度,中國移動支付金額中約有60%是以個人對個人(P2P)轉賬的形式,其中一部分則是尚未開立商業支付賬戶的小微企業。
“移動支付在小微企業中推廣十分迅速。它無需繁瑣的手續和門檻,又能加速業務的流轉、提高支付的效率,是對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大額支付服務的補充,具有明顯的市場細分特徵。”高潔說。
城鄉發展比較均衡
與以往新生事物在城市更熱的局面不同,移動支付並未呈現明顯的城鄉差異。
數據顯示,2016年,縣城的移動支付用戶最多,佔比為19.6%;省會城市列第二,佔比為19.0%;農村地區列第三位,佔比為17.0%;其後依次是地級市、直轄市和鄉鎮地區。
對此,高潔認為,“原本適應農村的金融服務相對較少,而移動支付很好地彌補了這個空白。不像信用卡需要進行信用評估等門檻,移動支付幾乎對所有人開放。農村的手機普及率已經很高,而以手機為媒介的移動支付也隨之普及。未來可以借助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發更多滿足農民需求的金融和理財產品,這也是解決農村金融服務問題的潛在方向。”
李哲峰說:“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快速上漲,未來還會持續,其行業的規範程度也會不斷加強。銀行等其他主體的加入,將會促進遊戲規則的進一步完善和業態的豐富。”(據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