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整容師整晚修復消防戰士遺容
曲傑說,一年會有大概20至30具特殊遺體送到八寶山殯儀館進行遺體整容修復,大部分都是火災、高空墜落、車禍等意外事故導致遺體面部損毀,修復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2013年10月,石景山區蘋果園南路的喜隆多商場著火,在火災撲救過程中,石景山消防支隊司令部參謀長劉洪坤(少校)、八大處中隊副中隊長劉洪魁(中尉)壯烈犧牲。
兩位戰士的遺體被送到八寶山殯儀館。剛送到殯儀館時,兩具遺體已經幾乎完全燒焦,面部完全無法辨識,只剩下頭骨,修復起來難度非常大。“家屬第二天就要看,所以我們第二天就要完成修復工作。”當天值班的王壘和另一名同事接了這個活,兩人從晚上7點開始為遺體進行面部修復再造,在遺體旁邊一站就是一夜。
由於只剩下骨架,面部的修復工作就直接在頭骨上進行。在正式捏臉型之前,王壘還得把頭骨上部分燒焦的組織剔除,使整個頭顱看起來更加圓滑,以方便塑形。比照著逝者生前的照片,王壘開始在頭骨上用橡皮泥一點一點地還原逝者的臉部輪廓。
“一個人捏久了,三四個小時之後就會麻木,看不出哪像,哪不像。”王壘說。一晚上,兩人在操作間裏專注地不斷修修補補,眼睛不夠對稱,就微調,鼻子大了些,就稍微往裏摁一點。大概淩晨5點鐘左右,兩人總算熬夜完成了兩具遺體的臉部修復工作,第二天早上順利將逝者的遺體“完整”地交給了家屬。
曲傑告訴北青報記者,以前手工捏制的時候,並不能總是讓家屬滿意。“有時候做的不夠像,還會遭家屬的冷言冷語,心裏別提有多難受了。現在有了3D列印技術,不用像以前那樣在遺體旁邊整晚趕工,衛生防疫壓力變小了,出來的相似度也更高了,相信也能讓逝者家屬更加滿意。”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