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道,1新元可兌換2.3林吉特,在新加坡工作,月薪2000林吉特,換成馬幣就是4600林吉特,這讓許多馬來西亞青年男女不惜越過長堤,遠赴鄰國新加坡謀職,以期賺取人生第一桶金。
十多年前,鄰國新加坡是大馬人“淘金”的主要選擇;十多年後,這種現象依然沒有改變。如今通膨率走高,物價樓價逐年上升,應付高生活開銷之餘,要買樓買車並不容易。不少的大馬年輕一代在朋友影響或親人的關係之下,競相越過長堤工作以賺取新幣。
佔獅城勞動市場的15%
估計目前有10萬名大馬人在新加坡工作,佔新加坡勞動市場約15%,並儲存只能到退休年齡才能帶回大馬的幾十億林吉特公積金。
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馬“淘金客”人數,一直是沒有公開的敏感數據。不過,馬新兩國的關卡每天有超過10萬名大馬人來回新柔長堤工作及進行其他的事務,這可能不包括在新加坡境內長期或短期工作與定居的大馬人。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新加坡的外勞人數與日俱增,從1990年的24.8萬人增至2006年的75.6萬人,佔新加坡勞動市場的30.3%。雖然孟加拉、印尼及中國外勞逐年增加,但大馬外勞仍然是新加坡勞動市場的主幹,因為很多大馬外勞是熟練工人、高學歷的白領階級或專業人士。
新加坡政府規定,大馬人工作未到退休年齡就離開新加坡,不能提走公積金。但據《亞洲時報》在2005年2月的報道,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約有22.6億林吉特是大馬人在新加坡工作期間儲下。這顯示大馬人不在乎能否領回公積金,反而願意付出三五年至十多年的努力,以換取未來的生活保障。
“獅城夢”十年熱潮不減
大馬人編織幾十年的“新加坡夢”會熱潮不減,除了與新幣增值的優勢息息相關,也因為新加坡的經濟穩定成長、就業機會劇增、工資升高、失業率低,及消費者價格指數偏低。2006年,新加坡創下17.6萬份新工作的紀錄,工資總額則提高4.5%,其中將近一半的工作落入非新加坡人的手中,證明外勞在新加坡職場上的重要性。
此外,大馬人日漸感受到的經濟和生活壓力,也是導致他們“出走”新加坡的原因。據了解,擁有大專學歷的大馬年輕人,更嚮往新加坡的職場,因為他們在本地職場獲得的薪金,無法滿足現實的生活需求。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在2006年的一項調查指出,高達73.3%或3.4萬名大專畢業生,每月收入介於500林吉特至2000林吉特。在百貨通膨的年代,這些年輕人難於應付沉重的生活費,只好到新加坡圓夢。
爭赴獅城主要因素
針對大馬人的“新加坡夢”現象,著名的“求職工作街”尋工網站新加坡區經理鄭國駿,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指出,新加坡穩定的經濟狀況及佔優勢的貨幣兌換率,是吸引大馬人到新加坡工作的重要因素,但生活開銷也是重要的因素。
他稱,很多大馬人選擇到新加坡就業,因為他們考慮到國內生活開銷的問題,在比較馬新兩國的生活開銷後,認為新加坡比較好。
“薪金固然是主要的推動力,但事業上的發展和晉陞機會、優質的訓練及吸取工作經驗,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新加坡擁有很多的研究機構及跨國公司,亦拉攏不少大馬的專業人才。”
他說,由於勞工制度嚴格,加上大馬人通過網際網路求職的情況日漸普遍,使新加坡求職工作街增加發佈求職廣告的數目,平均每月發佈1800份工作,其中每年首三季的求職數目最高,最後一季則屬於淡季。
“我們不清楚有多少個大馬人通過求職工作街,而在新加坡找到工作,但我們獲得大馬人高度的回復,聲稱他們是因為我們而找到工作。”
大馬人才流失率高
除了到新加坡工作,不少大馬精英分子成為新加坡的公民或永久居民,並在政經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加坡今年批准了7萬名新移民,在目前的468萬人口中,近30%是外來移民,其中大馬華裔佔60%,證明大馬人才流失新加坡的問題非常嚴重。
1957年起,大馬有10.6萬人放棄公民地位,2000至2006年,1.6萬名人自願放棄公民權,其中1.4萬名是華裔。在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選擇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比較接近的新加坡;包括新加坡衛生部長許文遠、兩位女性國會議員李美花和伍碧虹,都是在大馬出生,在新加坡留學及工作,爾後成為新加坡公民。
據《亞洲週刊》報道,新加坡從1965年建國至今,從未停止從大馬吸引人才,近5年來到大馬蒐羅人才更是積極。2007年,新加坡僅有的兩所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理工學院,從寬柔錄取近200名優秀生,該校精英班的學生幾乎一個不漏被吸走。
報道說,過去幾年,寬柔每年都有逾百名學生被吸引到新加坡深造。一般估計,到新加坡留學的大馬學生,約70%選擇留在新加坡工作、組織家庭,最後變成新加坡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