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轉多雲 -3 ~ -9 ℃ 微風/臺北 陰轉陣雨 16 ~ 14 ℃ 微風
熱點新聞 | 大陸之聲 | 本網快訊 | 大陸縱覽 | 臺灣 | 大陸 | 兩岸 | 新聞發佈會 | 港澳僑 | 國際 | 海外看中國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顧 | 體育 | 娛樂
字號:
日防衛省進行實地調查 擬東京部署“愛三型”導彈

  時間:2008-01-16 10:29    來源:中新網     
 
 



日本自衛隊員前晚在東京新宿禦苑進行首次實地調查,測試通訊電波等狀況。

  中新網1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今天報道,日本防衛省在東京都內調查發射“愛國者三型”防空導彈的適當場地,在候選部署地點新宿禦苑進行首次實地調查,測試了通訊電波等狀況,以便首都一旦遭導彈攻擊,能夠即時展開攔截。

   調查的主要目的在於確認禦苑是否符合部署“愛三型”攔截導彈裝置的條件。約50名自衛隊員操縱著數輛裝載天線及無線電轉机裝置的特殊車輛,與各地的航空自衛隊設施等進行電波狀況確認,併為尋找適宜部署裝備的場地實地測量。

   防衛省預定今後在東京都內的公園和自衛隊駐地等十多處場地進行實地調查,以選定“愛三型”導彈的適當發射場所,然後展開導彈部隊由東京都近郊基地向都內移動的訓練,以確立“愛三型”的導彈防禦態勢。

   攔截半徑僅20公里

   為導彈防禦系統主要武器的“愛三型”導彈去年3月首次部署在悅玉縣入間基地,同年11月在千葉縣習志野分屯基地也完成了部署。防衛省計劃在2011年4月前,完成在神奈川縣的武山基地、茨城縣的霞浦基地等9個基地的部署。

   由於“愛三型”導彈的攔截半徑只有約20公里,東京都的中心地區若遭受導彈攻擊,必須先將導彈部隊移動至都內,才足以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

   年前引入導防系統

   朝鮮1998年試射“大浦洞”導彈飛越日本上空後,日本翌年決定和美國共同技術研究新一代的海基型攔截導彈(SM3),當前已由技術研究階段移至開發階段。內閣並在2003年底決定引進導彈防禦系統,對付外國的導彈攻擊。

   日本的導彈防禦系統將由兩道防禦網組成,先由神盾艦發射海基型SM3防空導彈,在大氣層外攔截來襲的敵方彈道導彈加以擊落,若未能成功,再由“愛三型”陸基導彈在約20公里高空擊落。

   日本首艘裝備SM3防空導彈的神盾艦已正式部署在佐世保基地,今後將依次在另外三艘神盾艦裝備這種海基型防空導彈。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日新反恐法案料今在眾院再度表決通過後正式成立       ·日擬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謀求與歐美共同研發武器      
·日本宣佈成功試射海基攔截導彈       ·日本首試海基導彈攔截 雙重反導體系基本成形      
圖片
本網快訊
·臺灣完整記錄蝸牛影片面世 當地特有種入鏡(圖)
·體型臃腫影響形象 臺新竹警察推出有獎減肥
·美臺海問題專家稱民進黨“公投綁大選”不會成功
·臺軍天弓導彈陣地首次曝光 記者準看不準拍(圖)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確定只有國民黨、民進黨兩組人
·民進黨今開選後首次中常會 謝長廷將面臨檢討聲
·臺聯黨否認李登輝將在選舉中支援謝長廷
·美國《尼爾森報道》:臺民代選舉結果讓美國鬆口氣
熱點新聞
·週報:臺灣第七屆“立委”選舉揭曉 
·回顧臺灣地區第六屆“立委”表現
·溫家寶指示 近期油氣電水不漲價
·我12同胞在韓國冷庫爆炸事件中遇難
·一週回顧:臺灣地區“立委”選戰正式展開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訪華
·兩蔣靈寢撤哨 臺當局去蔣化達高潮
·央行今年第6度上調利率
奇聞趣事
·韓國:數千人在一條冰封河上鑽孔垂釣(組圖)
·圖片報道:臺灣6隻“狗明星”表演搭肩接龍
·職業搜石人挖出8噸重奇石(圖)
·失主向商場索要手機被逼寫感謝信貼商場門口
·小鴨喜歡和小主人溜達 天天送主人上學(組圖)
·大連60歲奇人:十幾年來數九寒天一身短打扮
·6旬老人怕冷 穿38件上衣11條褲子還要烤火(圖)
·男子20秒內可用嘴穿好24根針(組圖)
兩岸
·王永慶投資設立的廈門長庚醫院15日起試營運
·創意多品質佳 臺海兩岸製造風箏印度受青睞
·外交部發言人: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
·民俗文化:閩臺傳統婚禮散發濃郁茶香
·福建政協十屆一次會議將開幕 委員僑臺特色凸顯
·廈門海滄爭當兩岸人民合作先行區的排頭兵
·福州加大臺灣水果及其商標權的保護力度
·廈門海滄:讓臺商感受非凡魅力
相關視頻
·何時兌現敗選就跳海承諾?王世堅:挑黃道吉日
·呂秀蓮稱爭議官員要調整 杜正勝、謝志偉或遭撤換
·吳伯雄:綠奪50席就辭黨主席 馬:相信吳不必辭職
·預估十余選區選票差距小 國民黨全力衝刺
·臺檢方對馬“特別費”案提起上訴 馬英九表示尊重
·曹興誠首度鬆口 若有助推動“和處法”將參選2008
·施明德為“紅黨”造勢 控扁再提“紅山軍之亂”
·扁將重返“3.19”現場輔選 藍綠各有解讀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