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是美國和伊拉克長期關係協議談判原定的截止日期,但雙方並未能如期完成談判。美伊在駐伊美軍地位、撤軍時間表等諸多問題上的嚴重分歧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美伊長期關係協議直接關係到駐伊美軍在伊拉克的合法性。2003年3月,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2003年10月,美國推動安理會通過決議,使駐伊美軍由佔領軍搖身一變為聯合國安全部隊。但是,隨著伊拉克新政府的成立,伊拉剋日益希望獨立行使國家主權。去年底,伊拉克向聯合國提出希望于2008年底結束聯合國的授權,聯合國同意了伊拉克的請求,因而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在伊地位問題再次提上議事日程。美軍要想繼續留駐,就必須由伊拉克政府出面邀請,否則就得以佔領軍名義待下來。今年3月,美伊正式啟動長期關係協議談判,原定於今年7月31日完成,8月簽署協議。
談判主要涉及兩個條約,一是關於駐伊美軍地位問題的協議,涉及駐伊美軍權利與義務、規模和期限、基地、軍事行動自由度、刑事豁免權等,目的是解決駐伊美軍合法性問題;二是關於兩國長期關係的框架協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目的是建立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目前,核心問題是駐軍地位問題,雙方爭議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協議的性質。伊強調該協議並非佔領協議,批評美方的要求嚴重損害了伊拉克主權。第二,駐伊美軍的許可權。伊拉克希望約束美軍過大的權力,要求美軍採取行動前需徵得伊政府同意,並不得隨意拘押伊拉克人。第三,撤軍時間表問題。伊要求美方逐步削減駐伊美軍規模,並確定最終撤出期限。最近伊提出希望美軍在2010年撤出。布希政府明確表示反對,多次拒絕劃定時間表。第四,刑事豁免權問題。美不僅希望給予美軍刑事豁免權,還希望給予美國國防合同商、私營保安公司以及石油商同樣權利,遭到伊方強烈反對。
長期關係談判在美伊國內也都遭遇重重阻力。在美國,反對者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協議內容破壞了伊拉克主權,駐軍許可權過大;協議內容超越了布希政府的許可權,應取得國會授權;此協議將“捆住下任政府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手腳”,實際上是將布希的伊拉克政策強加於下屆政府。在伊拉克,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由於伊安全形勢好轉,伊拉克人信心大增,要求恢復全部主權的意願日益增強;二是反對派希望美軍儘早撤離,什葉派領導人薩德爾要求對協議進行全民公決,什葉派精神領袖西斯塔尼反對簽署該協議;三是伊朗對伊拉克施加壓力,希望協議明確規定美不能利用伊拉克作為打擊伊朗的跳板,並明確撤軍時間表。
對布希政府而言,去年“增兵”戰略成效初現,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下降。今年1至7月駐伊美軍陣亡人數為219人,而去年同期為655人;7月駐伊美軍死亡人數僅為11人。這對布希而言是好消息,如果美伊能達成長期關係協議,更是“錦上添花”。談判失敗不僅直接關係到駐伊美軍的合法性,也將對布希的“伊拉克遺產”、美伊關係、美國中東戰略和中東局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恰如《華盛頓郵報》的分析所說,談判失敗“是對布希政府企圖使美在伊拉克建立正式軍事存在的一個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