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繼印度宣佈與俄羅斯就“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翻新轉讓交易的最終價格達成一致後,俄羅斯駐印度大使卡達津12月14日表示,俄印雙方的有關談判取得成功,“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將在2014年以良好的狀態轉交印度海軍,艦上武器裝備也將按照印方的要求用最先進的軍事科技進行改裝。
經過6年的談判,印度引進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一事終於塵埃落定。據國外媒體根據近年來俄印談判的情況估測,這筆交易的最終價格有可能是介乎21億美元至29億美元這樣一個天價,比2004年1月俄印就此進行最初接觸時的9.74億美元,暴漲了兩至三倍。但是,俄印雙方都拒絕透露這一交易確切的最終價格。套用一句名言“婚姻就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俄印對這筆交易的最終價碼滿不滿意,也只能是冷暖自知了。
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印度總理辛格11月底剛剛走出白宮的宴會廳,緊接著在12月初又踏上了克里姆林宮的紅地毯;沒過多久,俄印已經進行了四輪漫長談判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交易就取得突破,卻又對最終價格共同採取了秘而不宣的策略。個中奧妙,很值得世人揣摩。
長期以來,俄印兩國一直保持著以軍售為核心的密切軍事合作關係。迄今為止,印度已從俄羅斯進口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航空裝備、地面裝備、防空系統、各型導彈、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近年來,印度已經成為俄制武器的第一大進口國,俄羅斯對印度軍售也佔到其對外軍售的20%。俄《軍工信使報》載文指出,俄向印度提供的武器裝備種類之多,批量之大和技術轉讓條件之豐厚,是俄羅斯同其他任何國家軍事技術合作中前所未有的。
但是,近年來,俄印軍事技術合作也暴露了一系列問題,雙方在交易價格、技術成色、交貨期以及售後服務方面頻生爭執,導致大批項目擱淺。以“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交易為例,俄北方造船廠以嚴重誤估翻新成本為由,單方面將價格大幅上漲到20億美元,招致印度強烈不滿。因此,有評論認為,俄印軍事合作已經出現了“嚴重倒退”。
印度隨即轉向西方國家謀求軍品採購。近5年來,印度已經購買了15億美元的以色列武器裝備,並與以方就價值1.6億美元的“巴拉克”艦載防空導彈系統項目進行談判,有望于近期正式簽署合同。俄制米格—29M/M2改進項目也被法國達索公司插了一杠子,法印雙方已就價值40億美元的125架“幻影”2000—5戰機項目展開談判。英國在印軍教練機採購項目上也佔了上風,“鷹”式教練機有可能賺取價值13—15億美元的大單。美印之間的軍售交易額也在過去兩年中迅速增長,美國已向印度出口了8套“尋火者”反雷達系統,同意出售E—2C“鷹眼”預警機和P—3C“獵戶座”海上反潛巡邏機以及F—16、F—18高性能戰機等先進裝備,並考慮出售早期預警機和“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宙斯盾”艦載反導系統。為向印度示好,美國還改變了對印度高技術出口限制的原有政策,簡化出口管製程序,促使美國與印度高技術合作步伐明顯加快。辛格總理11月底訪問美國時,兩國簽署了所有軍事技術合作協定,並最終敲定美國向印度提供價值180億美元武器裝備的軍售合同。
俄羅斯從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依然有信心守住自己在印度的軍品市場份額,畢竟印軍主戰裝備大部分都是俄制武器。而印度在軍品採購方面引入競爭機制,目的是希望擁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和談判籌碼,發展印俄軍事技術合作的原則並沒有改變。
事實上,印俄兩國互為重要的軍事合作夥伴及重要的政治盟國,過分縮小軍事合作規模是雙方都不能接受的。反觀美印兩國超乎尋常的軍事接近,更多的其實是政治因素。印度一方面希望通過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增加印度武器進口的選擇餘地,另一方面是要借重美國的力量幫助自己謀求世界大國地位,鞏固自身在印度洋和南亞的“霸主地位”,試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緣政治優勢,在俄美軍事與政治博弈中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