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日本現任首相、民主黨代表菅直人(右)和民主黨前幹事長小澤一郎出席在東京舉行的臨時黨代表大會(黨首選舉大會)。 新華社/路透
昨日,日本民主黨內的“橫綱對決”塵埃落定,現首相菅直人擊敗前幹事長小澤一郎,連任黨代表,從而避免了日本政壇“一年換三相”的尷尬。
小澤輸在民意
日本政壇一直存在所謂“大佬政治”,“大佬”在黨內一言九鼎,其他黨員唯其馬首是瞻。就民主黨而言,小澤是當仁不讓的 “大佬”,但這回卻敗在資歷、人脈都略遜於其的菅直人手上。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小澤過分倚重在黨內上層的優勢,卻忽視了民主黨基層的聲音與廣大民意。“小澤與菅直人之爭,並非政策之爭,而是權力之爭”,中日韓經濟發展協會會長王泰平認為,民眾希望政局穩定,小澤此舉難得人心。通過分析選票也可以發現,支援菅直人的國會議員人數僅比小澤多6人,而他在黨員、黨友以及地方議員中得到的支援票則遙遙領先。“小澤優勢基本在黨內,而菅直人在民意支援上佔據絕對優勢,這最終影響了投票結果”,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如是說。
當然,因此就判斷民主黨內的 “大佬政治”走向終結也為時過早。小澤落敗並不出人意料,但明知贏面不大,還走到前臺卻令人玩味。菅直人上臺後就採取“脫小澤”策略,小澤勢力被黨內逐漸“邊緣化”。在此情況下,“大佬”親自出馬,雖未勝選,卻讓對手領教了他巨大的號召力,進而穩固甚至加強了其在黨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