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英國與伊朗之間你來我往好不熱鬧。這廂,英國剛宣佈了對伊朗的制裁措施;那邊伊朗議會就通過降低與英國的外交關係的議案。就在兩邊激烈過招的時候,突然發生了意外:11月29日,英國駐伊朗大使館遭伊朗示威民眾衝擊,英方對事件大加譴責,而作為回應措施,11月30日英國宣佈關閉伊朗駐倫敦使館,並限期48小時要求所有伊朗外交官離境;英國已決定撤回所有駐伊外交人員。
事件引發了世界媒體強烈關注。伊朗各大報紙11月30日頭版都報道了該事件,說示威者不滿英國政府上周制裁伊朗的決定。德黑蘭市政當局運營的《市民報》說,示威學生抗議“英國的敵意姿態”。而西方媒體對該事件進行了不同的解讀,美國《紐約時報》的評論說,此次事件是最近20多年來英國和伊朗之間最嚴重的裂痕,英國《每日電訊報》更是悲觀地斷言,英國與伊朗的關係“走到了頭”。
平心而論,這輪英國與伊朗的過招,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大對伊朗制裁力度,以迫使其放棄核計劃的背景下進行的。伊朗的種種強硬姿態,都是對西方的壓力的回應,表達自己絕不妥協的決心。
那麼兩國的關係是不是真到頭了呢?未必。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自30多年以來英國與伊朗的外交關係發展,不難發現兩者關係似乎總在上上下下:數度互逐外交官,幾度到破裂邊緣,但最後總是有驚無險。比較典型的一個事例是2007年伊朗扣留英國水兵事件的解決。當時,伊朗以非法入境的名義抓了15名英國士兵,但不久後,這些士兵帶著伊朗總統內賈德贈送的禮物安然回國。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否認同伊朗有過任何協議或者談判,但他卻承認雙方之間開啟了“新的溝通渠道”。因此,每一次衝突對抗,雙方也是留有餘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