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時兩天的歐盟峰會決定採納德法兩國修改歐盟條約的草案,在歐盟範圍內實行統一財政政策以加強各國財政紀律。除17個歐元國之外,9個非歐元國也表示將加入新條約。只有英國因拒絕新條約而被“隔離”于歐盟之外。
英國的不合作雖在德法意料之中,但該國首相卡梅倫的強硬態度仍舊在德國引起強烈反響,輿論紛紛表示英國的行動為歐洲帶來“分裂”。
《鏡報》10日的評論說,從一開始英國加入歐洲統一體就是個“誤會”。在歐盟成立的時候,英國還在懷念自己的帝國時代。對這個島國來說,歐洲大陸實現統一政治上只是夢想,何況還要克服文化、語言以及社會風俗習慣上的種種障礙。在抵擋不住本國企業界發展經濟的壓力下,英國雖然加入了歐盟,政治上卻經常游離于這個統一體之外。
隨著上世紀六十年代殖民地國家的接連獨立,英國的帝國夢隨之破滅,但英國卻沒有將目光轉向歐洲大陸,而是越過大西洋,與美國建立了緊密的關係。本世紀初,英國更是不顧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反對態度,積極參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該國顯然更看重與美國的關係。
《鏡報》說,在英國人眼中,布魯塞爾領導下的歐盟是一個官僚主義的怪物,英國在其中樂於扮演牽制角色。除了堅持交納與本國經濟水準不符的、較低的歐盟成員費之外,對歐盟所有的重要決定,英國沒有一次不表示反對。即使在沒有加入歐元區的情況下,英國仍然在無數次關於歐元危機的會議上起著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