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日前發表國情咨文,強調為了讓美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需要重振製造業,並表示將調整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家們把製造業工作崗位重新帶回美國。奧巴馬實現再工業化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但從目前情況看,或許只能是說易行難。
首先,美國製造業轉移海外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資本在全世界範圍內對生產要素進行配置的結果。當前國際分工越來越細,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國際、地區間大幅流動。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而是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所決定的。為了節省工資開銷,美國公司紛紛把大量業務承包給外國。其結果必然是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奧巴馬要扭轉這種局面,說到底就是要改變資本的屬性,這談何容易?
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商品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在不斷延長和完善,世界多地已形成各種產品的生產及服務中心。奧巴馬要美國再工業化,實際上就是對全球現有產業佈局的再佈局,這或許不是出臺一兩項稅收調整政策所能辦到的。以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為例,其零部件多達上千個,但90%以上都不是在美國本土生產,而是來自韓國、日本、德國等地,最後在中國進行組裝,與之配套的企業在中國達上百家之多。吸引蘋果公司把其電子產品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人力成本較低固然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蘋果公司在中國能夠享受到零部件採購的便捷、供應鏈管理的高效以及產業集群的效益,這都是在美國所無法比擬的。
最後,美國如今已無法提供大規模生產所需的大量技藝熟練的工人和工程師。據蘋果公司稱,在iPhone組裝線上工作的工人就有20萬人,為管理和組織這些工人,僅工程師就需要近9000人之多,如果要在美國招聘同等數量的高素質工程師,至少需要9個月時間,這無疑將延誤商機。去年2月,奧巴馬曾向“蘋果之父”喬布斯提出有沒有可能把蘋果公司的生產轉移回美國,據在場的人回憶,喬布斯回答道,“這些工作不會再回來了”。
可見,奧巴馬要“力挽狂瀾”,希冀通過調整稅收政策和崗前培訓,扭轉製造業流失局面,無疑將遇到諸多困難。不過,對於像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來說,這也是重要的信號和嚴峻的挑戰,切不可掉以輕心。過去十年,中國在招商引資方面做得較為成功,關鍵在於向外商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經商條件。如今,為應對美國再工業化的挑戰,我們應該在勞動力素質、經商環境、政策制度、基礎設施等軟硬體方面再接再厲,做得更好,才能在這一場新的爭奪中處於優勢地位。(吳正龍 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