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國會以罕見的百米衝刺速度,通過了一項關稅法修正案。從2月29日起草提交,到3月5日、6日先後在參院和眾院過關,只花了短短7天時間。這讓熟悉美國法律的專家們大跌眼鏡,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法律能夠如此快地通過”。
是什麼讓以“嚴謹”著稱的美國立法機構快馬加鞭、“特事特辦”呢?原來,這項法案瞄準的靶子上,圓心是中國。2011年12月19日,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依照《1930年關稅法》,就中國出口美國的非公路用輪胎司法訴訟案裁定,商務部不能在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情況下進行反補貼調查。國會此次匆忙修法,意在推翻這一判決,排除對華進行關稅懲罰的障礙。
在劍指中國的行動中,不光立法機構效率陡增,行政部門辦事也利索起來。1月底奧巴馬總統剛在國情咨文中宣佈,要設立一個貿易執法部門專門調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短短一個月後,這個部門就開張了。此為速度一。
再看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速度二。有人會問,既然限制美國對華使用反補貼工具的癥結在於中國的市場經濟身份,既然美國已經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正式承諾“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那麼乾脆早點承認,何必勞師動眾去修法呢,何況全球已有包括俄羅斯、巴西、紐西蘭、瑞士、澳大利亞在內的80多個國家都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其實,早在2004年,中美就開始了關於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其間,美方曾多次承諾、表態,卻總是光說不做,拖拖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