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12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日本“3·11”災難中,地震和海嘯的影響基本限于日本一國,但它仍被視為“全球性事件”,最大原因就是核泄漏在全世界引發的衝擊波。法國、英國和美國在福島事件之後,宣佈將控制建新的核電廠,德國和瑞士聲稱退出核能。
“強大的核能將會讓整個沙漠、冰封的極地變成伊甸園。”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在引述一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名言時指出,從軍事層面來看,這個美好願望已經落空,而從民用角度來說,福島核危機打破了人類維繫20多年的核安全,讓人不得不承認一座座核電站就是一個個“巧克力工廠”,風險始終存在。
“福島綜合症。”英國伯明翰大學核物理教授馬丁·福勒11日在卡達半島電視臺撰文抨擊這種現象。他說,福島核泄漏引發全球對核能的反彈,但是,“3·11”災難中,是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殺死了1.9萬日本民眾,但福島卻被習慣性地貼上了“災難”的標簽。他強調要認識到“福島核電站建於上世紀70年代,技術落後現在幾十年”。
福勒稱,人們對輻射感到恐懼,事實上,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輻射,我們的身體對此已經適應了。在一些國家,比如印度和巴西,人們生活的環境中輻射比英國要高20-200倍,但沒有發現這會產生基因上的消極影響。一些專家甚至認為或許需要某種程度的輻射來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當前,存在太多的“我知道”、“我堅決相信”,這些觀點經常來自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其實對錯並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