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耶路撒冷10月1日電 莫讓佩雷斯的和平呼聲成為絕響
新華社記者楊志望 范小林
9月30日,以色列最後一位“建國之父”佩雷斯葬于耶路撒冷的赫茨爾山。他身後,留下他為之奮鬥數十載而未竟的中東和平事業。
直至生命終點,這位90多歲的老人還在為和平大聲疾呼。100多名前來參加他葬禮的各國政要中,許多人都被他對和平的真切渴望和堅韌樂觀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當然,也有人嘲笑他天真,因為他夢想的和平不僅沒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實現;在動蕩無休的中東亂局中,他的“新中東”夢想也愈發如海市蜃樓般遙遠。佩雷斯生前摯友、以色列最負盛名的作家阿莫斯·奧茲不這麼認為。他說,純真不等於幼稚,佩雷斯最了不起之處,是他願意改變。
“和平鬥士”並非天生鴿派。佩雷斯早年崇尚軍事實力,他在美國、法國縱橫捭闔,為新生的以色列國購買軍火;他曾支援修建猶太人定居點,希望它們遍佈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然而,跟建國一代的其他政治家貝京、拉賓和沙龍一樣,他漸漸悟出武力和佔領的窮途末路,相信和談才是唯一齣路。
《奧斯陸協議》讓以巴人民第一次看見和平的微光。在以色列前總理拉賓遇刺後,佩雷斯沒有退縮。他在1996年寫道:“我知道我們尋求和平的道路充滿危險,但我們也知道這是正確的道路、最好的道路、唯一的道路,我們必須沿著它前行。”
他曾與“政敵”內塔尼亞胡爭論安全與和平孰重。他說:“和平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只要有和平,就會有安全。”他對巴勒斯坦談判對手埃雷卡特說:“在痛苦和沮喪中談判5年,勝過兵戎相見5分鐘。”
20年來,以色列民意日漸右傾,許多政客避談“和平”這個字眼,左翼政黨稱自己是關心民生的中間派。政治家的戰略遠見,讓位於政客爭奪選票的各種算計。而佩雷斯始終堅定、清晰地發出和平呼聲。他未能贏得選民的歡心,一展自己的和平抱負,但他從未放棄對和平的信念。一年前,他在紀念拉賓遇刺20週年集會上說:“以色列想要的如果只是維持現狀,那麼她就葬送了自己的未來。”
無休止的暴力迴圈,屢陷僵局的以巴和談,讓許多人悲觀地認為,兩國方案“已死”。然而,在一次採訪中,佩雷斯對新華社記者說,他對通過兩國方案實現以巴和平一直樂觀,無論是巴勒斯坦方面,還是以色列方面,尚無更好替代方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仍在運轉,巴勒斯坦有了自己的安全部隊,他們在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談之路崎嶇,以色列可以另辟蹊徑,在其他領域、如科技創新等方面與巴勒斯坦合作。
佩雷斯對和平的堅定信念,源於他內心的道德良知,這也是他比一般政客更令人欽佩之處。佩雷斯曾對記者說,作為經歷過大屠殺的民族,猶太人更應對弱小的民族抱有同情,“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道德基礎支撐的猶太民族”。
斯人已逝,空谷留音。在激進言論甚囂塵上,和平裹足不前的以巴,頭髮花白的阿巴斯現身葬禮,令人動容。多年未見的以巴領導人握手場景,重新燃起人們對和平的渴盼。願“和平鬥士”的呼聲不會成為絕響,讓以巴和平的薪火一代代接力相傳。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