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鮑勃·迪倫為何能獲諾貝爾文學獎? 汪峰稱其是“神”

2016年10月14日 10:53:27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張曦)延遲了7天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3日下午1時終於揭開謎底。來自美國的民謠歌手鮑勃 迪倫摘得這一榮譽。為什麼獲獎的是他?這也成為廣大網友關心的問題。

  “他在美國歌曲中注入了創新的‘詩意表達法’。”這是瑞典學院宣佈把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美國民謠歌手、藝術家和作家鮑勃 迪倫的理由。

  鮑勃 迪倫生於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 艾倫 齊默曼,在高中的時候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1959年高中畢業後,他就讀于明尼蘇達大學,並在大學期間,對民謠產生興趣,開始在學校附近演出,首度以鮑勃 迪倫作藝名。1961年,鮑勃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專心致力於歌唱工作。

  在獲獎方面,鮑勃 迪倫完全可以被稱為“拿獎專業戶”,他曾得到過包括格萊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獎項。2012年5月,迪倫還獲得了由美國總統奧巴馬頒布的總統自由勳章。

  

  圖片來源:汪峰微博截圖

  鮑勃 迪倫此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令中國音樂圈為之振奮。高曉松就第一時間在微博再度轉發自己早前聽迪倫現場的照片,他直言對方是“偉大燈塔”。

  作為粉絲,汪峰更是十分激動,在微博寫下:“我的神,對於你來說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同時稱讚鮑勃 迪倫的文字“能將所有執迷的靈魂喚醒”。“再過幾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詩句依然會在空中飄揚。”

  對於鮑勃 迪倫的詞,鄭鈞也十分欽佩,他坦言最初並沒有覺得歌曲特別好,但認真研究了迪倫的詞後肅然起敬,“再後來讀了迪倫叔的自傳、看了迪倫叔的現場就服了”。

  “對於鮑勃 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我不是很驚訝,可以說是實至名歸。迪倫的歌在音樂性(旋律,和聲,編曲)和歌詞的文學性,傳達的思想性,甚至大眾流行性,都達到了極高的層次,這是大師的高度。”知名音樂人戈非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他早期的很多歌都是民權運動時代的精神啟蒙,吶喊,抗議之聲,雖然他後來很反對人們賦予他時代代言人的身份,但在當時,他用一把吉他,一把口琴,一副並不悅耳的嗓音深刻影響了60、70年代的青年人。”

  戈非最喜歡鮑勃 迪倫的一首歌是《blowing in the wind》。

  這也是鮑勃 迪倫最經典的曲目之一,與歐美樂壇重視旋律不重視歌詞的風格不同,迪倫對歌詞十分看重。

  早前,鮑勃 迪倫的6000頁私人檔案被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兩家機構以大約150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這些檔案包括迪倫職業生涯每個階段的草稿,展現了他對歌曲創作的嚴謹。哪怕像《尊嚴》(Dignity)這樣的小歌,迪倫都經過幾十遍的反覆創作。

  作為忠實粉絲,媒體人小李坦言從中學就開始聽鮑勃 迪倫的歌,“最早聽的就是《blowing in the wind》”。小李告訴記者,他最喜歡迪倫的一首歌是《shooting star》,“歌很簡單,但聽著有一種悲傷的感覺”,最喜歡的歌詞是《gotta serve somebody》,“歌詞言簡意賅,不管貧賤富有,都要向生活低頭”。

  事實上,鮑勃 迪倫的才華早就被諾貝爾文學獎盯上。1997年,弗吉尼亞軍事學院(VMI)的英語與美術教授戈登 鮑爾代表競選委員會為鮑勃 迪倫正式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此後的1998年到2002年間,迪倫每年都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文字能力很強,歌詞也充滿了文學性,文字表達能力非常特別,而且境界高度,對很多事情的觀察和表述超出普通人音樂人。”戈非提到,鮑勃 迪倫的筆觸有電影的感覺,不僅夢幻而且角度十分奇妙,“我非常推崇他的個人傳記《像一塊滾石》,那是我看過最好的自傳,充滿了詩意和魅力”。

  《像一塊滾石》是鮑勃 迪倫歷時三年在手動打字機上敲出來的回憶錄,曾被《紐約時報》等全球數十家著名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

  “一個男人必須走過多少路,在他被稱為男人之前。”就像《blowing in the wind》的歌詞,鮑勃 迪倫已註定是個傳奇。(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