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樸槿惠閨蜜遭緊急逮捕? 還原韓國“干政門”前後

2016年11月02日 08:05:49  來源:中新網
字號:    

  11月1日電 (李夏君)在國外逗留數月後,當地時間10月31日,韓國總統樸槿惠“閨蜜”崔順實回韓露面,表示願就“干政”事件配合檢方調查,並向國民致歉。據“央視新聞”報道,韓國檢方當晚宣佈,對其實施緊急逮捕。自10月24日樸槿惠“閨蜜干政”事件爆發以來,圍繞此事的疑問、抗議、指責一直未曾平息。這樁震驚韓國上下的醜聞,是如何被揭發和發酵的呢?

  用“親如姐妹”來形容“干政門”兩位女主角的關係,一點也不為過。崔樸兩家的關係可以追溯到40年前——崔順實的父親崔太敏曾是樸槿惠父親、已故總統樸正熙的親信,樸正熙與夫人先後遇刺後,崔太敏成為樸槿惠的人生導師。

  崔順實是崔太敏的第五個女兒。1976年,崔太敏將自己創辦的多個團體合併,邀樸槿惠擔任名譽總裁,崔順實擔任該團大學生總聯合會長,兩人自此結識。此後崔順實成為比其年長四歲的樸槿惠的閨蜜,稱後者為“姐姐”。 崔順實的前夫鄭潤會曾擔任樸槿惠議員時期的秘書室室長。

  “閨蜜干政”爆發的導火索還要追溯到去年。2015年,崔順實女兒鄭維羅以“馬術特長生”的身份考入梨花女子大學,而過去梨花大學特招生中從未有過“騎馬”一項。錄取鄭維羅後,該校突然拿到很多獲得國家研究經費的研究項目;從未出席課堂、連報告都應付了事的鄭維羅,竟然在考試中獲得高分。

  
  10月29日晚,近兩萬名韓國民眾及民間團體人士在首爾市中心舉行燭光集會,譴責“親信干政事件”給韓國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要求總統樸槿惠對此事負責。圖為民眾在集會現場寫下請願書,要求查明事情真相。中新社記者 吳旭 攝

  今年8月起,梨花女子大學師生舉行大規模示威,對學校“買賣學位”表示抗議,迫使校長崔京姬于10月19日引咎辭職。

  外界對於崔順實利用樸槿惠的關係非法牟利、挪用資金的傳聞也一直沒有平息。崔順實被指涉嫌利用與樸槿惠的關係迫使韓國多家大企業慷慨“捐贈”,800億韓元的鉅款流入崔順實所設的“皮包公司”。

  雖然傳聞不斷,外界卻一直沒能抓到兩人涉嫌利益輸送的確鑿證據。種種傳聞之中,韓國jtbc電視臺10月24日發佈的“猛料”,終於讓“閨蜜干政”的說法有了實錘。

  這家電視臺的記者在崔順實辦公室一台被棄置的電腦中發現,並無任何官方職務的崔順實收到44份樸槿惠演講稿。這些講稿的電子文檔上有崔順實的批註痕跡,涉及韓國內政、外交等多個方面。韓國媒體隨後的深入調查顯示,崔順實甚至左右著韓國政府的部長級人事任免、韓國的國防、外交政策和樸槿惠的穿著。

  節目播出後,韓國上下掀起軒然大波。樸槿惠25日舉行發佈會向國民道歉,不過她僅承認在當選前曾向崔順實洩露過文件。

  
  10月29日晚,近兩萬名韓國民眾及民間團體人士在首爾市中心舉行燭光集會,譴責“親信干政事件”給韓國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要求總統樸槿惠對此事負責。中新社記者 吳旭 攝

  樸槿惠的表態顯然不能平息韓國民眾的憤怒,反而更加坐實了“閨蜜干政”的傳聞。自10月25日起,從首都到地方,韓國眾多民眾、高校學生等多次舉行大規模集會,還演起了傀儡戲諷刺樸槿惠,要求其下臺。

  樸槿惠的支援率也因此一瀉千里,跌到了14%的最低點。雪上加霜的是,韓國SBS電視臺再曝出新料,樸槿惠政府四大國家發展目標之一的“文化隆盛事業”的內容也由崔順實策劃,政府下撥的1700億韓元的預算中,與崔順實有關的人士拿到了不少項目。

  10月29日,韓國檢察署人員對青瓦臺總統府多名秘書官的私宅進行突擊搜查,沒收部分電腦和文件。30日,青瓦臺向檢方交出了7個盛滿文件的箱子。

  10月30日起,樸槿惠緊急對青瓦臺進行人事大換血,試圖通過人員調動來改變被動局勢。她先後接受八名核心幕僚的辭呈,並任命多名新的首席秘書,還宣佈將在近期內對其政府進行重組。不過,樸槿惠所在的新國家黨內許多人對此並不買賬。不少黨員紛紛呼籲樸槿惠退黨,通過切割她與新國家黨的關係力保明年總統大選。

  
  10月29日晚,近兩萬名韓國民眾及民間團體人士在首爾市中心舉行燭光集會,譴責“親信干政事件”給韓國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要求總統樸槿惠對此事負責。圖為集會現場發放的反對“親信干政”的宣傳材料。中新社記者 吳旭 攝

  自“干政”傳聞在國內引發軒然大波後,崔順實前往德國躲避,再轉赴英國倫敦。10月30日,她終於乘坐飛機返回首爾,表示願接受調查說明情況。

  10月31日,崔順實以嫌疑人身份被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傳喚,甫一現身便引發人群騷動。面對媒體,崔順實哽咽向國民道歉,稱自己“死罪”。

  媒體指出,崔順實將面臨將企業非法私有化、審閱青瓦臺機密文件、以不當手段使梨花女子大學錄取其女等多項指控。而對於樸槿惠來說,一浪高過一浪的“下臺”呼聲、黨內的質疑和反對,都讓她還有一年多的青瓦臺之路前途未卜。(完)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