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30日報道 德媒稱,自英國公投脫歐後,歐洲捉襟見肘、自顧不暇。而在特朗普當選後,歐洲又費盡心思,試圖弄清跨大西洋關係的未來會是怎樣的。至於歐洲在世界上的角色,根本無從談起。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2月25日報道稱,未來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只顧自己,只顧美國,毫不在意美國能為世界經濟的增長作何貢獻。或許在政治上根本就不觸及這一議題還更明智些,因為2016年歐洲和美國的表現都乏善可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信,本年度,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2個百分點。相反,美國只貢獻了0.3個百分點,且有高額外債,歐洲的貢獻更只有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的貢獻率遠超所有發達國家之和。
報道稱,中國的絕對增長率(6.7%)也是美國的兩倍多。今年第三季度,美國增長3.2%,是該國兩年來最高增長值。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而且美國人比中國人所欠的債務要多得多。
然而,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如果低於6%便將進入危機的論點揮之不去。何以一旦涉及美國就不會這樣?美國只要有一半的經濟增長率就夠了?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清楚的:一旦中國不再增長,世界就會陷入嚴峻的蕭條期。相反,如果美國不再增長,世界則有可能輕鬆過關,全球經濟仍能增長2.8%。而如果中國經濟不再增長,則全球經濟將只能增長1.9%。這裡還未算上中國對諸多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的間接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印度、德國或非洲這樣的整個大洲。
報道稱,若無中國,德國汽車業便將失去其最大的銷售市場,而這一市場在德國經濟增長中的佔比約達20%。中國經濟若有閃失,會對大眾公司流水線職工的錢包產生何種影響?或者,會對一個在華銷售其40%以上產品的德國中小企業產生何種影響?
報道稱,保守估計,中國從別國的進口對全球增長還有另外的貢獻。在考慮把中美關係置於一個新的基礎上時,未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實在應該記住這一點。北京的活動空間比他的要大得多。
參考消息網12月30報道 外媒稱,專家認為,由於推行了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在2016年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經濟增長指標達到預期,並將2017年的工作重點放在長期發展上。
據拉美社12月28日報道,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7%,延續了2016年上半年的穩定態勢,完全在中國政府6.5%至7%的預期範圍內。
雖然有一些批評的聲音,但許多國際分析人士認為,在2016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金融動蕩加劇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在自身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仍發揮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穩定作用。
報道稱,中國政府為未來5年制定的發展規劃已為人們津津樂道。這一規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礎,旨在讓經濟實現平衡發展。
中國2016年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去產能,同時還要保持6.5%以上的經濟穩定增速。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然需要解決國內的債務問題,降低金融風險,力保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實現到2020年的增長目標。中國經濟在2017年將迎接的挑戰包括全球範圍內日益抬頭的保護主義、國內和國際金融風險等。
報道稱,為應對這些挑戰,中國擁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實現這樣的平衡發展局面: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配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工業發展戰略聚焦提升供給品質;發揮政策的靈活性以增強私營經濟的活力。
為了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中國最高領導層明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降成本這五大發展著力點。
報道稱,在為應對挑戰出臺的計劃中,可能將包括加大努力提升農業生產的競爭力,通過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權機制改革防範金融泡沫破裂帶來的風險。
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評估,並對2017年的工作作出了部署。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國將繼續深化改革,以為未來持續的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報道稱,中國的改革在2016年取得了一些進展,但2017年還需進一步努力。2016年取得的成績體現在工業去產能、房地產去庫存、金融去杠桿、降低企業成本負擔等方面。
2017年,中國有望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特別是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在這些領域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
報道稱,中國將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改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有序推動民營銀行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
報道稱,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方面,中國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