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21日報道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華期間,與中國國家領導人及外交部負責官員會談時,均提到了一句話,那就是,美方願本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發展對華關係。而這四項精神,正是此前中國多次強調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基本內涵。
在過去數年中,奧巴馬政府一直不願接受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提法,特別是對“相互尊重”這一項頗有抵觸情緒。而這次,蒂勒森很明確地採用了這一說法。這無疑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要積極信號。
讓人沒想到的是,對於蒂勒森的這一表態,美國智庫界的一些“中國問題專家”炸了窩。
先來看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是怎麼說的:
葛來儀推特說:“蒂勒森實質認可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是一個巨大錯誤。”
再來看看今天華盛頓郵報的專門批判文章:
《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蒂勒森中國首秀為北京奉上外交勝利》的文章
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拉特納也認為,蒂勒森的言論只會讓中國的外交更加強硬,還會引發亞太地區對美國責任和領導力的擔憂。
中美關係的積極信號,為什麼讓這些人如此激動呢?
說到底,還是“相互尊重”四個字,踩了一些人的尾巴。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晨認為,奧巴馬政府一直試圖與“新型大國關係”保持距離,一是其高度重視外交話語權,即不能讓中國主動定義中美關係;二是擔心接受這一理念,尤其是如果與中國“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就會與美國對外政策的其他重要目標,例如維持其領導地位和同盟體系不相容。而特朗普政府在對華關係中強調“成效導向”,話語權之爭則是次要議程。美國當前在朝核和經貿等問題上都迫切需要中國的合作與支援,淡化話語,謀求實利,符合“成效導向”。
此外,特朗普和蒂勒森對“相互尊重”的認知可能有別於前任,不認為這一承諾與美國其他政策相衝突——畢竟,特朗普與安倍會談時重申了釣魚島問題上美國對日本的支援,而蒂勒森此行也未改變美國對“薩德”部署的立場。
李晨分析,一些反對蒂勒森表態的美國戰略專家和高官,長期以來把拒絕“新型大國關係”作為他們的主要成就,此後他們很可能會利用政策評估和辯論過程,通過各種渠道施加影響,試圖扭轉局面。而亞太地區熱點問題的演進,也將不斷考驗特朗普政府初步形成的對華政策理念。
因此,對中國來說,一方面要對蒂勒森的積極表態表示歡迎,一方面還得“聽其言,觀其行”。誰都不會幼稚地認為,蒂勒森說了這幾句話,中美關係就沒問題了。由於中美之間信任關係的不足,以及長期微妙複雜博弈積累的歷史經驗,使得蒂勒森“溫和且積極”的論調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
更重要的是,由於諸多高官尚未被任命,特朗普的對外政策團隊,尤其是美國國務院系統尚未處於正常運作狀態,這無疑增大了其言行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新政府的政策評估和調整進展緩慢,其成體系的國家安全戰略、亞太戰略和對華戰略遠未成型。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陳菲認為,一些美國專家的反應,體現了其尚未拋棄僵化的固有觀念,尚未以平等的態度接受新時代的中美合作關係,特別是執拗于強調由美國而不是中國來定義中美關係。“美國部分學者對中國長期存在刻板印象,他們對中美關係的期待還不如美國政治家務實和靈活。”
陳菲認為,特朗普正處於外交政策的“學習期”,中美關係也處於新一輪的“磨合期”,雙方都期待儘快為中美合作尋找更大的公約數。顯然,這樣的表態打破了即有的框架,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思路變化,有助於為中美首腦會晤創造合作環境,凸顯合作氛圍。相對於奧巴馬政府而言,這種“靈活”尤其突出。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達巍則表示,對於蒂勒森的表態,要保持清醒,提防這可能是特朗普政府的一個談判技巧。“特朗普有時會先在你最在乎的事情上狠狠地動一下你的奶酪,然後又給你一些驚喜,這些都有可能是談判之前的煙霧彈。”他說:“中國政府秉持開放的態度,願意與美國新政府合作。同時也要做好艱苦博弈的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