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牙4月28日電(記者劉芳)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總幹事尤祖姆居28日指出,《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簽署暨禁化武組織成立20年來,國際社會在徹底消除化學武器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但近年來化武使用事件重新出現,極端分子還有可能製造“化武恐襲”。有關各方應繼續加強合作,有效預防、應對並最終徹底消除化武威脅。
尤祖姆居當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現已擁有192個締約國,覆蓋98%的世界人口;全世界已申報的庫存化武戰劑中,近95%已被銷毀。俄羅斯申報的化武庫存有望在明年年內全部銷毀,美國申報的化武庫存也有望在五六年內全部銷毀。“這表明,國際社會為消滅和禁止化學武器建立的制度是成功的。”
尤祖姆居指出,2013年以來,化武使用事件重新出現,“這一發展令人擔憂”。僅2016年下半年至今,禁化武組織通過多種渠道獲悉的疑似使用化武事件就有45起,其中絕大多數發生在敘利亞,禁化武組織已就其中數起事件展開調查。
關於4月初敘利亞伊德利卜省南部小鎮發生的化武襲擊事件,尤祖姆居表示,禁化武組織20多名專家負責的調查工作仍在繼續,初步結果可能一兩周後得出,正式報告出臺則需更長時間。他強調,禁化武組織專家僅負責查證被使用的化學武器及相關事實,化武使用者及其責任的相關調查由聯合國聯合調查機制負責。
除發生在衝突地區的化武事件外,尤祖姆居還對“化學恐怖主義”威脅表示擔憂。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發生的化武事件中,“伊斯蘭國”極端分子被視作使用者之一。他說,“伊斯蘭國”極端分子所用化武是粗糙的初級製成品,但他們能將化學毒劑武器化,這非常令人擔憂。而且,“伊斯蘭國”極端分子可能返回原籍國,並在原籍國製造和使用化學武器。歐洲國家應嚴肅對待這一威脅,採取相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簡稱《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于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禁化武組織總部設在荷蘭海牙。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