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稿:新冠大流行促全球“小眼鏡”增多 疫情期間更需愛眼護眼

2022-06-06 11:0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特稿:新冠大流行促全球“小眼鏡”增多 疫情期間更需愛眼護眼

  新華社記者

  6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在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的“小眼鏡”問題引起高度重視。事實上,青少年近視也是一個世界性問題,新冠疫情暴發導致戶外活動減少和線上上課時間增加,讓青少年近視問題“雪上加霜”。政府、學校、家庭等各方如何通力合作,共同為兒童和青少年視力保駕護航,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課題。

  全球“小眼鏡”不斷增多

  青少年近視率不斷上升現象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

  在美國,基於凱撒醫療集團南加州兒科眼科檢查數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等資料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全美估計共有超過1950萬名近視兒童,近視率約為36.1%。

  在英國,英國驗光師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超過340萬名4至16歲的青少年和兒童被診斷出有視力問題;13%的青少年和兒童存在未確診的視力問題,對學習造成影響。

  在德國,雖然受數據保護規定限制,無法對青少年近視率建立數據庫,但多位眼科專家一致指出,德國青少年近視率在上升。

  在日本,據日本文部科學省2019年的學校保健統計調查,裸眼視力不足1.0的小學生佔比達35%;初中生裸眼視力不足1.0的約佔58%。

  在韓國,根據韓國眼科學會的數據,韓國近視人群比例在全球排名靠前,每10名青少年中就有8人近視。

  在中國,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1年7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近視低齡化問題仍然突出,小學階段近視率攀升速度較快。

  新冠大流行加劇近視

  新冠疫情以來,嚴格的居家隔離措施導致戶外活動減少,用電子設備線上上課時間增多,給近視防控帶來挑戰。

  2021年9月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眼科學卷》上的一項觀察性研究中,中國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比較了來自廣州約2000名學生的眼科檢查數據,結果顯示中國學齡兒童在新冠大流行期間近視度數增加,且近視率有所上升。

  俄羅斯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俄羅斯15歲以上人群中有41%的男性和57%的女性戴框架或隱形眼鏡。2021年,上述數據分別上升至49%和58%。俄羅斯Eyecraft眼科工作室眼科醫師瑪麗亞·萊維娜認為,新冠疫情無疑是導致近視率攀升的一個要因。

  韓國因疫情多次下達停課令。據《韓國時報》援引韓國金氏眼科醫院的一項調查報道,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間,到這家醫院就診的15歲以下兒童中,74.9%是近視患者,同比增加6.6%。

  美國研究人員也表示,新冠疫情加重了美國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率。學校停課期間,兒童只能線上上課,對視力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據厄瓜多《電訊報》2020年10月援引一項眼科專家研究結果報道,疫情暴發後,厄瓜多近視發病率增加了15%。疫情期間,民眾過度使用電腦、平板電腦和手機,導致視力降低和眼科疾病發病率升高。

  構建多重防治體系

  雖然近視的發展和進展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遺傳和環境因素已被證實與近視有關。其中的環境因素,如較多的近距離用眼、較少戶外活動,都可能誘發近視。

  德國圖賓根大學眼科研究所專家弗蘭克·舍費爾介紹,多項研究顯示,兒童和青少年如果在亮度低於室外的封閉房間內,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近視的風險將明顯增大。

  日本眼科醫師協會說,看書、寫字、看電視等都需要近距離用眼,這是導致兒童近視增多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日本兒童近視率有所增加,也與兒童過早過多接觸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有關。總的來說,現代化生活環境加劇了近視問題。

  為預防近視,多位眼科專家表示,兒童和青少年應堅持科學用眼,其中包括保持正確姿勢、避免眼睛疲勞、增加戶外活動和定期檢查視力等。

  在英國,醫生依據英國國民保健制度對在校學生定期進行視力篩查,併為家長列出一份視力問題跡象清單,提醒家長和學校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相關症狀,及時到醫院或眼科診所查視力。

  俄羅斯眼科醫師希洛娃介紹,俄規定學校每堂課時不得超過45分鐘,此外需安排羽毛球之類的運動,讓孩子們通過打球變換眼球焦距。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客座教授理查德·林德斯特倫表示,最基本的措施是行為矯正,保證兒童每天1至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總之,兒童和青少年近視問題應早篩查、早診斷、早干預、早治療。應對“小眼鏡”問題,不能單靠個人、家庭和醫院,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面都應參與,形成一個多系統、立體化的防治體系。正如《英國醫學雜誌》一篇文章所說,眼保健專業人員以及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需要集體努力預防兒童近視,避免形成因新冠疫情導致的視力方面的潛在公共衛生危機。(執筆記者:張曉茹、喬繼紅、黃堃;參與記者:譚晶晶、郭爽、張毅榮、華迪、周思雨、陸睿、華義、林朝暉、蘇津、滕軍偉、陳誠、李國榮)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