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英國媒體的“北京主義” 

時間:2008-08-17 11:56   來源:人民網

  北京奧運會開幕使中國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英國各大電視,報刊等媒體都將北京奧運與中國的發展提在重中之重的頭條位置。不僅包括英國當地居民,還有身在北京的英國記者。他們用自身的經歷和感受講述著每一個跟中國和北京奧運相關的故事。

  當中國上下都在為全世界通過北京奧運展現它的美好形象之時,英國廣播公司在奧運前夕的《新聞之夜》節目進行了一項"如何看中國"的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總的來說中國並不是全球問題的根源。更強調了英國人越來越把中國視為自己的盟友。在這項調查中,受訪者普遍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影響不大關注。在英國的大多數受訪者並不認為糧食價格和石油價格攀升以及氣候變化等問題都是中國造成的。

  英國《金融時報》前駐華首席記者馬利德作為一名近年來親身經歷中國新時代發展的北京居民和遊客,他這樣形容北京。他說:“與其說北京是個帝王般的城市,倒不如說它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城市。北京既展示了一個古老城市的遺跡,同時又講述了“新羅馬”的故事。”中國的現代化故事,其規模之大、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以一位英國人的經驗在目睹了中國眩目的造樓熱潮後,感受到的那種震撼與登上長城差不多。他說這兩個中國旅遊的主要部分,現在開始以一種有意思的方式相得益彰。他對中國中央電視臺總部新樓,國家大劇院,鳥巢和水立方等新型建築讚不絕口。

  北京奧運會的順利進行也讓一些英國媒體消除了對中國政府之前的一些偏見。英國《獨立報》的社評中就以奧運安保話題最為重點討論,告誡英國人不要再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該報的評論還說,很多媒體在北京奧運會前都將中國政府加緊安保監管的政策進行或多或少地扭曲,讓歐洲人感覺中國當局為了確保奧運會不出意外,將北京城變成了一座戒備森嚴的“軍管城”。然而事實上,當身處北京的英國人走在街上時就會體會到,媒體的種種說法都是無稽之談。因為多數英國媒體還有他們的本國觀眾都對北京奧運會目前的進展讚不絕口,認為不論是場內的比賽安排還是場外的文化宣傳都讓他們有親切感。

  為了北京奧運會的報道,許多身在北京的英國記者們在每天生活中都在同當地人打交道,也讓他們有機會作為一個普通人近距離地了解了這座城市。“北京奧運會的確體現出了一種和諧的氛圍”,英國《衛報》的網站特意開通了一個有趣的專欄部落格,取名 “北京人”,讓駐京記者們各自講述在北京的所見所感,史蒂夫克萊姆在13號的報道中說到了自己在北京奧運採訪前的一次經歷:為了從拳擊賽事現場感到羽毛球賽事場館,他選擇了路程耗時最短的計程車,但卻沒有想到在奧運會場館外因為沒有特定的奧運車輛準入證而不讓進入。當時戶外正下著大暴雨,這位熱心的計程車司機不忍讓英國記者被淋,於是自己跟保安人員解釋,終於讓計程車在場館近處的一個避雨處停下。更讓史蒂夫克萊姆感動的是,這位沒法用英語跟自己解釋的北京計程車司機,舉著計程車上的里程計時器反覆跟他比劃,讓自己明白他只需要支付拳擊比賽場地到羽毛球場館外遠處的費用。雖然只有幾塊錢的差別,史蒂夫克萊姆卻說,這位出租者司機的熱心和真誠是他北京之行當中難忘的記憶。他問到的每一個中國人,無論他們的英文如何,總是對他充滿了熱情和微笑。“北京人的態度讓人感到北京的確是一座國際大都市。”

  和《衛報》的“北京人”話題策劃相比,英國《經濟學人》更是把對中國的認知提高的另一個層次,在該媒體近期的社評中“北京主義”這個字眼赫然醒目。《經濟學人》在詮釋這個概念時認為,北京奧運會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它進一步鼓舞了中國人自我發展的信心,同時也讓西方通過這場體育盛事看到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

編輯:朱毅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