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10月29日文章,原題:做好準備的國家,手足無措的國家
全世界因為錢陷入一片恐慌。美國、歐洲、日本無一例外,韓國更是如此,那麼中國的情況又怎樣呢?
討論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看幾個例子。奧運會成功舉辦讓中國的自信心提高很多,但近來由於三聚氰胺事件,中國的自豪感又一下子跌入谷底。無論是奧運盛會,還是太空表演,人們在奶粉事件面前都顯得束手無策。某評論員在題為《中國有鳥巢,但卻沒有奶粉》的文章中說,中國可以幹好打造鳥巢這樣的大事,但在細節上卻無能為力。
再看一個例子。近日,日本一名“重量級”議員來華拜會中國領導人。該議員首先會見了外長楊潔篪,提出想與中國領導人討論經濟問題。其意思是想給對方一定的準備時間,不料楊外長當即微笑著表示:“不必了。”議員見到中國領導人後才明白楊外長的意思。中國領導人準確引用了國內外經濟、金融、貿易等各領域數據,一一解答了議員的提問,讓他震撼不已。
該議員的觀察十分準確,但只對了一半。因為中國的最高領導集體———中共政治局的25名委員,對經濟、貿易、環境、氣候、國際法、智慧財產權、歷史等各領域瞭如指掌。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斷學習。
自2002年12月26日學習《憲法》,迄今為止政治局共舉辦了50多次“集體學習班”,邀請大學教授、研究員、海外學者前來授課。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大國的25名政治局委員來說,平均每月拿出一天時間集體學習絕非易事。中國已經從領導層的學習投資中獲得了豐厚回報,領導層已經具備在任何情況下毫不動搖、果斷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
一句話“中國的情況不必過慮”,因為中國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不能苛求現在的中國“杜絕三聚氰胺”,如果中國連細節問題都能處理得天衣無縫,其實力就達到了美國水準。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正在做著週密準備。因此,儘管現在中國股市和樓市慘澹,但大多數中國人依然能保持平和心態。
相比之下,韓國如何呢?舉國上下一片嘆息,經濟領導人的發言屢次成為空頭支票,經濟負責人在國外三番五次地發表煽動不安情緒的言論。比起官方數據來,韓國人更加相信民間企業的預測。
上周,筆者採訪了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閻所長忠告說:“1997年金融危機和韓國現在經歷的危機截然不同,但必須找到兩次金融危機的共同根源。”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不能找到兩次國家災難的共同原因,並開出切實有效的藥方,就沒有資格成為韓國領導人。(作者申庚振,張尹珠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