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先驅經濟》1月6日文章,原題:牛年和中國社會
春節將至,與牛有關的行銷在中國日益火暴。元旦期間,牛年臺曆、中國結、對聯等商品就開始熱銷。北京一名商人告訴記者,今年以牛為主題的掛曆以及小挂件很受歡迎。“去年牛市變成熊市,希望今年牛能壓倒熊”。一位中國股民說。
但是牛在現代中國人生活中的意義和重要性比起傳統農耕社會來已經遜色很多。在農耕社會,牛是忠誠、勤勉、信任、勇猛、寬容等品格的象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牛是詩詞、瓷器和玉器上的常客。在傳統上,牛被作為生意紅火的象徵,但是這一傳統意義卻隨著社會變遷一度在人們的意識中變得淡薄起來。
以前牛肉是中國主要祭祀用品之一,但是祭祀消失後,牛肉也沒了用武之地。在百姓飲食生活中,牛肉的地位也不如豬肉。現在,牛的地位甚至不如作為寵物備受寵愛的狗。從最近使用頻率很高的“最牛”一詞來看,牛反而在現代中國人的意識中帶上了貶義色彩。比如公職人員做出超越常識的舉動,就用“最牛某某”來嘲弄他。
最近中國媒體和學者開始努力重新發掘傳統文化中牛的積極意義,敏銳的商人更是熱衷於開發牛年相關文化商品。中國社會渴望牛年經濟能像牛一樣步伐穩健。 (作者崔憲奎,張尹珠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