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新聞週刊:從岌岌可危到崛起,中國銀行業黃金10年

時間:2009-01-09 14:36   來源:中國網

  美國《新聞週刊》2008年1月5日文章:中國銀行業崛起之路 記者:丹·維爾(Dan Weil)

  全球經濟衰退已經蔓延到中國,全世界都感受到了寒意。中國的領導人關注的是社會穩定,而美國領導人則擔心,隨著美國預算赤字爆炸式增長,中國是否還會大把購買美國國債。

  在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中,就有中國銀行體系令人驚訝的實力。十年之前,這一體系尚岌岌可危。所幸後來的改革讓情形大為改觀。前世界銀行官員,現在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的皮埃爾·波特萊爾(Pieter Bottelier)說,“十年前,中國的銀行在全世界的銀行體系中屬於最弱之列,現在,儘管這個體系尚顯粗糙,卻已是最穩健的銀行體系之一。”

  他們是如何逆轉的?

  簡而言之,是中國政府實施了許多西方使用過的市場化原則。官員們提高了監管力度,引入了風險資金要求,加強了對不良貸款的判斷標準以及計提標準。

  政府允許銀行在證交所上市,意味著銀行必鬚根據西方會計準則公佈收入。現在,按市值計算,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三個銀行中有兩個來自中國:排名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和第三的中國建設銀行。

  從1998年開始,政府就開始對這些銀行進行資本調整。數年後,政府大約動用了600億外匯儲備以完成這項工作。而銀行也得以將壞貸的包袱丟給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同時得到穩定的財政債券做為交換。這些重組資產帶來的收入貢獻了工商銀行2006年60%的利潤。

  在舊的風險權重制度中,銀行可以宣稱借給國有企業的貸款沒有風險。這讓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看上去很美,事實上卻不盡人意。現在這種情況也改變了。到9月30號,中國所有上市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13%,都高於政府要求的8%的水準。 不良貸款方面也大有改觀。到2008年9月30號,不良貸款總額僅佔上市銀行貸款總額的2%。而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承保的銀行尚有2.3%的不良貸款。貸款損失準備方面,過去十年的改革之前,無論貸款品質如何,銀行都無需為壞貸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現在,上市公司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總額達到了不良貸款的123%。

  2003年,中國的銀行管理部門允許外國投資者將其在中國銀行的股份從15%提高到20%。這讓中國銀行有了更多資金和信譽,為從2005年開始的上市鋪平了道路,同時也讓中國的金融機構接觸到西方管理經驗。幸運的是,中國的銀行並沒有像西方的同行一樣過度追逐風險。儘管如此,他們也所得頗豐:中國上市銀行在2008年第三季度凈收入同比增長53%。

  或許最重要的是,中國的銀行沒有陷入次貸的連環套。據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爾第(Nicholas Lardy)預測,中國銀行最多只需為持有有毒美國證券沖銷0.1%的資產。

  但是全球經濟衰退也為這一改革進程帶來了風險。中國近年來有力的出口推動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讓銀行很容易賺得盆滿缽滿。去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1.4%。有專家預測這一數字可能會滑落到8%以內。儘管這樣的增速足夠美國涅磐重生了,但三到六個百分點的降幅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和美國正在經歷的相去不遠。高速的經濟增長讓公司利潤飆升,稅前利潤從2001年佔GDP的4%上升到去年的11%。拉爾第說,“那時候要找到一個資信不足的人放貸可還真不容易,現在經濟下滑,利潤很快會減少。這時候我們就會更加了解貸款品質的重要性。”

  就發生在西方的金融危機而言,其實尚未直接傷害到中國。但其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則給中國的出口需求帶來影響。出口仍然是中國經濟的關鍵動力之一。此外,政府也通過降低存款利息,降低稅負等方式保護銀行。所以中國的銀行實力仍有待加強。不良貸款無疑會上升。但危機倒也未必會真的出現。政府有許多手段應對經濟衰退,比如最近宣佈的四萬億財政刺激方案。而比起數年前,這些銀行在處理不良貸款方面也更有準備。

  波特萊爾說,“潛在的風險確實存在,規模大小也很難預測,但是中國還遠沒到擔心這些問題的時候”。(編譯:朱穎)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